最近车圈里有个事儿挺有意思,大伙儿都在聊。
以前我们一说起造新能源车的“新势力”,脑子里蹦出来的基本都是“蔚小理”这三家,感觉他们已经把舞台占满了。
可谁能想到,今年突然杀出来一匹黑马,叫零跑汽车,一下子就把风头全抢走了。
就在9月份,这家公司一个月卖了6万7千台车,这个数字一出来,直接把理想、小鹏、蔚来这些老牌强手给比下去了,稳稳地坐上了销量第一的宝座。
按理说,这成绩都破纪录了,应该是件大喜事,值得开香槟庆祝。
但奇怪的是,网上不少懂行的人却在说,零跑虽然当上了冠军,但其实危险得很,离真正安全上岸还远着呢,甚至可以说是还没跨过生死的门槛。
这就让人纳闷了,这到底是咋回事?
是有人眼红故意唱衰,还是这风光的背后真藏着什么咱们普通人看不见的危机?
咱们先看看零跑今年到底有多猛。
这事儿得从开春说起,从3月份开始,零跑的销量就像踩了电门一样,挡都挡不住。
那时候它一个月卖了3万7千台,第一次超过了理想和小鹏,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接下来几个月,它就没掉下来过,4月份卖了4万多,7月份又冲到了5万台。
等到9月份,直接交出了一份6万7千台的成绩单,连续七个月都是新势力里的销冠。
咱们得有个对比,才知道这个数字有多厉害。
就在同一个月,它的老对手小杜,也就是小鹏汽车,销量是4万出头;而理想和蔚来,都只有3万多台。
这么一比,零跑领先的就不是一星半点了,简直是把对手们甩开了一个身位。
这一下子,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零跑身上,想搞明白这个之前不怎么起眼的家伙,到底使了什么魔法,能一下子变得这么厉害。
其实说穿了,零跑的“魔法”非常简单,就是两个字:便宜。
或者说得好听一点,叫“极致的性价比”。
它的打法特别直接,就是用别人一半的价钱,给你堆上差不多的配置。
现在大家都喜欢给车企起外号,零跑就得了个“半价理想”的称号。
为啥这么叫呢?
因为它很多车型的定位和配置,都让人感觉是在对标理想汽车,但价格直接给你腰斩。
举个例子,理想的L系列,主打家庭用户,空间大、有增程,卖的是三四十万。
零跑也看准了这块市场,推出了C10、C11、C16这些车型,同样是大空间,同样玩增程,但价格一下子就拉到了十五六万的区间。
这就好比同样是去看电影,别人在豪华VIP厅,你在普通厅,但看的都是同一部大片,屏幕大小也差不多,票价却便宜了一大半。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预算是买车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零跑这个操作,精准地打动了这部分消费者。
他们甚至还干了件更狠的事,把激光雷达这种以前听起来特别高大上、一般只在三四十万的车上才有的东西,给装到了一台12万块钱的车上。
这种做法,在市场上简直就像扔下了一颗炸弹,让同行们都很难受。
靠着这种简单粗暴的打法,零跑确实成功地从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撕开了一道口子,销量节节攀升。
但是,这种策略就像一把双刃剑,给你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品牌形象有点模糊。
你总是跟着别人的路子走,打着“半价某某”的旗号,虽然能快速吸引到对价格敏感的用户,但大家记住的也只是你的便宜。
时间长了,消费者心里就会形成一个固定的印象:零跑=便宜货。
一个品牌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标签,那就很难建立起真正的用户忠诚度。
万一有一天,你的对手也开始降价,或者市场上出现了比你更便宜、配置还差不多的新玩家,那你最大的优势也就不存在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硬件堆得再多,不一定能带来好的体验。
造车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把一堆好的零件拼在一起就行了。
这就好比你请客吃饭,买来了顶级的和牛、新鲜的龙虾,但厨师手艺不行,最后做出来的菜可能还不如一碗家常的西红柿鸡蛋面好吃。
汽车也是一个道理。
零跑在硬件上确实给得很足,什么大屏幕、高算力芯片、各种雷达传感器,能给的都给了。
但是在网上,我们能看到不少真实车主的反馈,说车子开起来的质感一般,比如底盘感觉有点松散,过个坑洼路面没有那种厚重扎实的感觉。
还有就是它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虽然功能列表看着很长,但实际用起来的体验,跟那些头部品牌还是有差距,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不太放心。
说白了,把一堆好东西“堆”到车里不难,难的是把这些东西完美地融合、调校好,让它们协同工作,给用户带来真正舒服、省心、安全的体验。
这背后需要的是大量的研发投入、数据积累和时间沉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所以,尽管零跑现在头顶着销冠的光环,但它面临的挑战其实非常严峻。
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挣钱太难了。
根据他们公布的财务数据,零跑虽然销量上去了,但也只是刚刚实现盈利,现金流刚刚转正,算下来累积赚的钱还不到5个亿。
对于一个重资产、高投入的汽车企业来说,这点利润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这说明它的利润空间非常薄,基本上是靠走量在维持。
卖一台车赚的这点钱,刚够支付工厂的运营成本、员工工资和新技术的研发费用,几乎剩不下什么。
这就意味着它的抗风险能力很弱,一旦市场出现波动,比如电池这些原材料价格上涨,或者竞争对手们掀起新一轮的价格战,逼得它也不得不降价,那它很可能马上就会从盈利重新掉回到亏损的泥潭里去。
零跑的创始人朱江明自己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他曾经公开表示过,在他看来,一家车企要真正地活下来,年销量必须达到一百万台的规模。
一百万台,这就像是新能源汽车战场上的一道生死线。
零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今年完成65万台,明年要增长超过50%,去冲击这个“年销百万”的目标。
咱们可以简单算一下,明年要卖一百万台,就意味着平均每个月都要卖出8万3千多台。
这个数字比它现在最高的月销量6万7千台,还要高出一大截,挑战非常大。
更何况,现在牌桌上的对手们也都不是吃素的。
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势头正猛;理想汽车也准备推出价格更低的车型,直接要来抢零跑的市场。
就连长城汽车这样的传统巨头,在汽车行业里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如今的年销量也就是一百万台出头。
零跑作为一个年轻的品牌,想在短短几年内就达到这个高度,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现在看零跑,它就像一个站在聚光灯下的舞者,虽然舞姿很美,掌声也很热烈,但脚下的舞台其实并不稳固,前方的路充满了不确定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