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事跑来找我借车,他很客气地说:车用完了我一定给你把油加满。我当时想了想,脱口而出:那就加95号汽油。感觉像是下了个订单,心里算了笔账——我车油箱里大概剩了80元的油,再加满得花500元左右,差不多得赚他420元。
这数字一出来我又有点打住了。420元看着挺多,折算成车的折旧、磨损还有借车的风险,这收益其实就没那么美好了。毕竟车借人,没人能保证出门十公里内就回,或者中途不磕碰。加上我那些年研发和供应链的经验告诉我,这420元里还没算上车的隐形成本,比如发动机轻微磨损、保险责任增加这些没法见的钱。
我一同事小李当时还笑着说:兄弟,你这算盘打得比会计还精。我摇头:不是精,是啥都得算清楚,车这东西,借出去就是风险,不是随便借借就没事。他笑了一声,拍了拍我肩膀:好吧,那油我一定加满,95号的,不差钱。
说来说去我其实挺矛盾。按理说,不借车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你还知道背后的研发和供应链故事。你想,那发动机里用错了油,供货商要改配方,零件供应链都要跟着调整,一片混乱。就像养一条狗,你不想的突发状况永远会有,但养了就是养了,花点心思能省事就省事。
但生活就是这样,情面上割舍不开。我们这圈子里,互相借车成了常态,难得拒绝都不好意思。我知道你买了车保险啥的贵,我要是为难你,我也不好意思开口借别人的车。我跟同事说。这话里也有点小情绪,毕竟养车花钱和操心都是实打实的。
我当时想起前几天去4S店做保养,师傅跟我唠嗑说:兄弟,今儿这天儿,借车的多是瞎忙,一加油得叫你讲清楚,95号还得有,别一下一脚蹬到92,它这影响不小。我忍不住翻了下手机笔记,去年记录的一个维修案例——客户用错油,直接烧了个阀门,总共维修费六七千,车没修好还摔了几分保值率——这事频率比我想象中高多了。
然后我又突然想,是不是我们这代汽车用户特别计较油费和维修责任呢?以前听老头说,他们那会儿,车都是不计较这么多,能借就借,大伙帮一把。现在变了,信息丰富了,车价高了,心思自然细了。对比下现在市场上同价位的SUV,开着费油保养贵,确实让人心里有点小算盘。
小跑题一下,前阵子给一朋友开他的入门版合资车,出了趟市区,车感受明显没我那台3年车好,这钱花在哪了?供应链给砍了配置,车内感知差了不少。我猜这背后是品牌为了应付市场性价比八个字,牺牲了产品调校和零部件质量(这段先按下不表)。回头看我提醒同事加95号油,有时真是种防备的姿态,至少稳住发动机别罢工。
跟着这个思路,我又得自我纠正一下,前面说借车就是风险不借最简单这话有点绝对了。其实人和人之间讲情分,社会上也有讲信用的,靠谱对方借车用车态度好,风险本身可控。只我心里还是握着那张加95号油的底牌,毕竟这张牌赔不起。
最妙的是,借出去车那边还得人情回报——我知道,如果哪天我有事找他借车,他也会同样要求我加满油,不要破坏他的油品标准。这是个微妙的平衡,像双方默契的供应链节点,关系活着,生活才好过。
对了,粗略算了下,如果我这辆车折旧率按每年15%,油费按现在价格算,一次借车油钱加满大概是成本的20%到25%。相比起市面上一些短租车的日租费,这代价不低,是不是也算是无形的借车费?你们有没有过类似心算,借给朋友东西时,顺便心里打算盘的经历?
结尾给你们留个小问题:借车给别人时,你到底是算着心理账,还是更注重当下的人情?想想你的上一次借车,车里有没有加过95号油?还是你连这事儿都懒得讲?其实这些小细节藏着一个人的修养和界限。
我倒是经常自己问自己,这笔车油账,到底算在了友情上,还是算在了利益上。你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