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故障率前十车型曝光,买车必看,避坑指南来了!

最近,相信很多准备买车或者关心汽车的朋友,手机里都刷到过一篇特别火的文章,标题大概是“买车必看!全球车辆故障率前十曝光”之类的。

点进去一看,内容非常直接,就是一个排行榜,把我们熟悉的那些汽车品牌按故障率从低到高排了个队。

榜单上,本田、丰田这些日系品牌遥遥领先,被夸上了天,说是闭着眼睛都能买;而路虎、捷豹这些豪华品牌则排在后面,似乎印证了民间“修不好的路虎”之类的说法。

全球故障率前十车型曝光,买车必看,避坑指南来了!-有驾

这篇文章因为结论清晰,看起来一目了然,一下子就成了很多人眼里的“买车避坑宝典”,不少人看完就觉得,以后买车就照着这个单子来,准没错。

但是,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买车毕竟是件大事,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上百万,真的能凭这么一个简单的榜单就做决定吗?

这个所谓的“全球故障率”到底是怎么来的?

它真的能完全代表一辆车在中国市场上的真实表现吗?

这里面的门道,其实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今天,我们就用普通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把这件事里里外外掰扯清楚。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个榜单的数据源头。

文章里只是笼统地说是“全球数据”,这个说法就很有学问了。

地球这么大,市场这么多,是统计了美国、欧洲还是亚洲的数据?

是新车头一年的故障,还是开了三五年的老车?

是只算了发动机这种大件,还是把车窗升降失灵、中控屏幕卡顿这种小毛病也算进去了?

这些关键信息,文章里都没有说清楚。

一个没有注明具体来源和统计标准的数据,它的可信度就要先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全球故障率前十车型曝光,买车必看,避坑指南来了!-有驾

经过一番了解,我们发现这类榜单,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国外的一些商业机构,最常见的就是英国的汽车保修公司。

这些公司是干什么的呢?

他们的主营业务就是卖汽车的“延长保修服务”。

也就是说,当一辆车过了厂家提供的原厂质保期后,车主如果担心车子会出问题,就可以花钱从这些公司买一份额外的保修。

这样一来,这些保修公司手里就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知道哪些品牌的车,在开了几年之后,哪些零件最容易坏,因为车主会来找他们索赔。

这下我们就明白了,那个所谓的“全球故障率榜单”,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英国市场部分老旧车型维修索赔数据报告”。

这个定语一加上,问题就来了。

第一,它的数据样本是“英国市场”,英国的用车环境和我们中国差别可太大了。

他们那边柴油车比例很高,我们这边主要是汽油车和新能源车;他们那边常年湿冷,对车辆电路、底盘的考验和我们国家南北方巨大的气候差异完全不同。

第二,它的统计对象主要是“老旧车型”,也就是那些出了质保期的车。

新车的质量表现和老车的可靠性是两个概念。

第三,它的数据来自于“愿意购买延长保修的车主”,这本身就是一个筛选过的群体,不一定能代表所有车主的情况。

所以,拿着一份主要反映英国老车维修情况的报告,来指导我们今天在中国买一辆全新的车,就好比拿着一份十几年前的地图去找今天新开的网红餐厅,虽然能看个大概方向,但想精确找到地方,那可就难了。

更何况,仔细看那份榜单的数据,还会发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细节。

全球故障率前十车型曝光,买车必看,避坑指南来了!-有驾

比如它写着菲亚特的故障率是1.17%,相当于101辆车里有1辆故障;而雷克萨斯的故障率是0.99%,也说是101辆车里有1辆故障。

这显然是不对的,简单的计算就能发现其中的漏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类网络快餐文章在严谨性上的欠缺。

那么,既然这个榜单不能全信,我们普通消费者到底应该看什么呢?

在行业内,其实有更权威、更科学的质量评估报告,比如大家可能听说过的J.D.Power(君迪)发布的报告。

他们每年都会针对中国市场发布《新车质量研究报告》和《车辆可靠性研究报告》。

他们的做法不是简单地统计修了多少次车,而是通过对成千上万名真实的中国车主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把车主们在用车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记录下来。

这些问题包罗万象,大到发动机、变速箱出问题,小到车载导航不好用、蓝牙连不上、座椅有异响、空调出风有异味等等,所有影响用车体验的方面都会被统计。

最后,他们会用一个叫做“PP100”的指标来衡量,意思就是“每百辆车的问题数”。

这个数值越低,就说明这款车的质量越可靠。

你看,这样的评估方式,才更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真实用车感受。

毕竟在今天,一辆车好不好用,已经不仅仅是发动机耐用那么简单了。

如果一辆车的发动机十年都不坏,但它的中控大屏三天两头死机,语音助手像个听不懂话的机器人,那开起来也一样糟心。

说到这里,就引出了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在那份广为流传的“全球榜单”里,为什么从头到尾都看不到一个中国自主品牌的身影?

全球故障率前十车型曝光,买车必看,避坑指南来了!-有驾

是我们的国产车质量差到连上榜的资格都没有吗?

事实恰恰相反。

这个榜单之所以没有国产品牌,恰恰是因为它的数据来源和视角都太老、太局限了。

如果我们去看刚才提到的、针对中国市场的J.D.Power报告,就会看到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

在近几年的报告中,无论是新车质量还是长期可靠性,以广汽传祺、奇瑞、吉利、长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主流自主品牌,它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它们的“每百辆车问题数”不仅早已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还超过了不少我们印象中很可靠的合资品牌。

比如在主流车品牌的可靠性排名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自主品牌名列前茅,把一些德系、美系甚至日系合资品牌都甩在了身后。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它说明了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在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那种“国产车爱出小毛病”的老黄历,真的应该翻过去了。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全新的赛道上,中国品牌更是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比亚迪的三电系统、华为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在用户体验上的创新,不仅在技术层面领先,在质量控制和用户口碑上也建立起了新的标准。

所以,回过头来看,那份所谓的“避坑指南”最大的问题,不是它告诉了你哪些车可能问题多,而是它用一份片面的、过时的、不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数据,给你制造了一种信息茧房。

它没有告诉你,在你熟悉的那些外国品牌之外,我们自己的中国品牌已经成长为非常优秀、非常值得信赖的选择。

它让你忽略了身边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因此,我们作为消费者,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需要擦亮眼睛,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和适用性。

买车是自己的事,多看看针对我们本土市场的权威报告,多听听身边真实车主的反馈,而不是盲目相信一份来路不明的“全球榜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消费,选到一辆真正适合自己、省心好用的好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