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门口又堵车了。
十月的北方天,雾气像没熄灭的柴油机,一缕缕从地上往上蔓延。
卸货司机和库管吵得脸红脖子粗,车队群里的语音消息此起彼伏:“今年重卡咋又卖疯了?这活儿都快赶不上了。”此情此景,像极了经济学里最经典的失控场面——供需双方都觉得自己快撑不住,可卡车却还在路上增加。
要不是数据摆在面前,我真怀疑这些数字是不是厂家和渠道合伙演的一出戏。
9.5万辆,十月环比下降,却同比暴涨43%。
一到年底,新能源补贴像个定时炸弹,把市场最后一波冲劲全给炸了出来。
有人说这叫政策红利,有人说这纯粹是“饥饿营销”的政治版。
你说呢?
如果你是那个正等着提车、赶订单的物流老板,面对这数据,会不会也有点五味杂陈?
事实不需要太多修饰。
2025年十月重卡销量攀上新高峰,全年累计销量91.8万辆,同比22%的涨幅,看起来很健康。
但这一切的背后,我们要搞清楚:是市场主动生长,还是政策用力托举?
再往细里说,头部企业的分化愈发明显,重汽、解放、东风、陕汽、福田,每个名字背后都是几千条产业链的连动——有稳定者,有黑马,有苦熬多年的老将,还有趁乱上位的新能源新贵。
如果换个角度,把重卡市场当作法庭案卷,每家企业的数据就是证词。
重汽头名,2.5万辆,市占率27.2%;一汽解放紧跟其后,东风、陕汽互为攻守,福田则以百米冲刺的姿态猛追。
徐工新能源重卡增长117%,以0.39万辆摘下新能源桂冠。
这些数字像证据链一环扣一环,谁都想留下一串漂亮的销售纪录。
可没人会明说,自己的高增长里有多少是政策驱动,有多少是真正的市场需要。
专业角度讲,重卡行业波动早已不是新鲜事。
“金九银十”几乎成了每年剧本的固定桥段,但这一次,新能源补贴成了最大变量。
每个大厂的排产计划,都像赌桌上的筹码,有的赌政策尾声的最后一波红利,有的赌自己能把库存消化到明年春节。
不管怎么说,这轮行情确实让不少厂商尝到了久违的甜头。
可糖吃多了,总要担心蛀牙。
行业内流行一句话:“不是重卡卖得多,说明运输需求有多旺,而是大家都在为不确定的政策和市场做准备。”翻译成人话就是,谁也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但现在不抓紧卖,明年可能就没人接盘了。
这种情绪,和几年前地产商拼命加杠杆有点像——表面繁荣,内里焦虑。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新能源重卡。
今年的电动卡车销量预计20.5万台,同比增长150%,燃气车也有21万台,渗透率都到了26%。
看起来新能源进展神速,但交付现场的司机却常常抱怨:“充电桩太少,电池不抗冻,跑长途还是不放心。”资本市场喊得热闹,实际落地却还有不少坑。
徐工汽车新能源重卡增长亮眼,但依旧只占重卡市场很小一部分,增速好看,基数还小。
这就像买彩票,头几年你突然多中几次大奖,可真能靠彩票发财的,终归是极少数。
顺便插一句,我刚毕业那年,做过一段时间车队统计员。
那会儿大家最怕的就是“虚报销量”——厂家为了年终漂亮数据,先把车塞给渠道,渠道再想办法清库存。
如今的重卡大战,多少也有点当年“虚火”的影子。
只是手法更高明,渠道更分散,政策加持下,数据就像打了激素的西瓜,看着圆润,咬下去一半是水一半是籽。
别误会,我不是说整个市场都是假繁荣。
出口增长是硬核,31万辆出口量在全球都是响当当的数字。
但国内市场79万辆的预测,有多少是提前透支了明年的需求,还有多少是真正的物流业扩容?
恐怕谁都不敢拍胸脯保证。
要是明年政策风向一变,这些提前出栏的“猪”,明年还会不会再长胖?
当然,做产业分析不能只看销量数字,还要看结构。
头部企业的领先优势加剧,二三线品牌生存空间逐渐压缩。
新能源重卡的崛起固然可喜,可行业配套设施、技术壁垒、司机培训等配套短板短期内难以补齐。
就像你让一个习惯手动挡老解放的老司机突然开电动卡车,不给他时间适应,结果可想而知。
有时候我也得自嘲一下:做行业分析师,最强的技能不是数据解读,而是如何优雅地承认自己对未来的判断总有偏差。
黑色幽默在于,每次写全年预测,我都在心里和明年的自己打赌:到底打脸会不会太疼?
要是重卡销量真能超110万辆,我当然高兴;可真要明年市场回调,我也只能继续写“理性回归”之类的老套总结。
谁让市场从来不按剧本走呢?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这场重卡盛宴,有点像年终聚餐:大家举杯欢笑,心里各有盘算。
明年会怎样?
没人敢断言。
只希望这轮“政策红利”不是最后的盛宴,而是下一个阶段升级的序曲。
所以,问题留给你:在政策、市场和技术三重推力下,重卡行业的未来到底掌握在谁手里?
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政府的调控手腕,还是每一个司机和用户的真实需求?
数据可以作证,逻辑可以推理,人心只能猜测——愿下一个十月,我们依然能在雾气弥漫的货场,看见一辆辆卡车,带着真实的希望出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