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近宣布,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车辆,在泊车场景下如果出现事故,比亚迪将承担全部责任,而且“免费”且“无上限”。这消息一出,汽车圈炸开了锅,毕竟车企全面兜底智驾的情况实在罕见。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比亚迪的“兜底”政策似乎有些“水分”。
首先,比亚迪的兜底只限于泊车场景。泊车时车速慢,事故类型多为剐蹭,维修费用通常在几千元以内。比亚迪敢喊出“免费”和“无上限”,很可能是因为泊车场景下的赔付成本低、风险小。
相比之下,鸿蒙智行和小鹏的智驾兜底政策更加“实在”。鸿蒙智行提供的兜底权益适用于新车提车后12个月内,涵盖泊车、城快/高速、市区等辅助驾驶全场景,但设有5万元的赔偿上限。小鹏则推出了“智驾险”,价格为239元/年,涵盖了行车、泊车等场景,甚至连智驾退出5秒内发生的事故也包含在内。
从范围上看,鸿蒙智行和小鹏的兜底政策明显优于比亚迪。毕竟,消费者担心的不是泊车时的小剐小蹭,而是高速行驶或城市复杂路况下智驾功能突然失效,导致严重事故。
比亚迪的“免费”和“无上限”看似诱人,但实际上只针对泊车场景,且事故概率低、赔付成本低。相比之下,鸿蒙智行和小鹏的兜底政策更加全面,更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那么,为什么比亚迪只对泊车场景进行兜底呢?
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泊车场景事故率低,赔付成本低。泊车时车速慢,事故类型多为剐蹭,维修费用通常在几千元以内,对车企来说风险可控。
泊车是新手司机的痛点。比亚迪的“免费”和“无上限”政策可以吸引新手司机购买其车型,提升销量。
泊车场景的智驾功能相对成熟。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在泊车场景下的表现相对稳定,出现事故的概率较低。
比亚迪的“兜底”政策更像是一种营销手段,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责任转移。消费者在选择智能汽车时,更应该关注智驾功能的实际表现,以及车企提供的兜底政策是否全面、可靠。
总的来说,比亚迪的“兜底”政策有一定的局限性,鸿蒙智行和小鹏的智驾兜底政策更加全面,更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消费者在选择智能汽车时,应该综合考虑车企的智驾技术水平、兜底政策等因素,做出明智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