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开进了音乐节。
这事儿,讲真,太阳看了都得一个趔趄。属于不务正业行为艺术的典中典了。
一个卖车的主儿,不好好在4S店里待着,跑到一群摇滚青年和文艺少女中间,支棱起一个展台,把一台崭新的理想L6摆在那儿,像个等待被认领的巨型充电宝。这是什么操作?我愿称之为“跨界整活儿症候群”,大伙儿都在卷价格、卷技术、卷老板的嘴,理想突然不装了,摊牌了,它要开始卷生活方式了。
讲白了,现在卖车已经不是卖一个交通工具了,是卖一个“人设”。你开理想,你就是那个爱家庭、懂生活、周末会带孩子去露营的中产精英奶爸。所以,去音乐节这个场景,简直是为这个人设量身定做的压缩毛巾,一泡水,就发胀成诗和远方。
你看文章里写的,“续航高,空间大,颜值也还可以。”这话术,朴实得就像我大学食堂的饭菜,但它背后藏着一个钩子。年轻人为什么感慨?因为他们看到的不是一台车,是自己十年后可能成为的样子——体面,温馨,后备箱能塞下折叠婴儿车和烧烤架,车里的移动KTV还能放着自己年轻时喜欢的歌。
这种捆绑销售,高明就高明在,它卖的不是产品,是信仰。这和特斯拉、苹果是一回事,已经进入了品牌玄学的领域。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他会觉得你在质疑他的品味,进而质疑他的人生。理想也想修成这门仙法。它在告诉你,买我的车,你买的不是冰箱彩电大沙发,你买的是一种“被理解”的感觉,一种“我就是这样的人”的身份认证。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然后,文章开始大书特书这个音乐节本身有多“理想”。什么保姆级的“暖心呵护”,什么特设女性卫生间,什么免费接驳车。坏了菜了,这是要把乐迷当巨婴养啊。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本质上和理想汽车的产品逻辑是一脉相承的,就是“情绪按摩”。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对此的理解非常深刻。你以为我需要的是一个百公里加速几秒的车吗?不,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在我堵在晚高峰的时候,精准识别我那句“放首伤感的歌”然后不会给我推荐《好日子》的智能系统。我需要的是在我老婆孩子丈母娘同时坐在车里时,能让每个人都觉得舒服的“情绪稳定器”。理想,就是要把自己打造成这么一个东西。
但问题来了,这种情绪按摩,真的能打赢这场掀桌子式的战争吗?
要知道,当下的汽车市场,不是什么温良恭俭让的存量竞争,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不存在体面和共赢,只有“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极限施压。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有些品牌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在这个修罗场里,你跑去搞音乐节,搞文化共鸣,这行为就像是两军交战到了白热化,大家都在拼刺刀,你这边突然掏出一个音响开始放《卡路里》。同行看了也得傻,这哥们儿是来打团的还是来团建的?
他们好像悟了,知道要搞差异化,又好像没完全悟,以为差异化就是请大家吃着火锅唱着歌。说起来,上次去音乐节还是上大学的时候,回来鞋都踩烂了,第二天还得上早八。现在想想,还是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舒服。
真正的技术壁垒,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在于这些花里胡哨的场景营销。我一直坚持一个暴论: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你的AI算力再牛,能算出一个大爷从哪个刁钻的角度突然窜出来吗?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那个智能座舱,能防住这种物理攻击吗?不能?那你说个der。
写到这,我突然发现,我把理想汽车和音乐节比作在战场上放音乐,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挺贴切。
当然,理想汽车可能也没想那么多。它或许只是单纯地觉得,自己的目标用户,和这个音乐节的参与者,在画像上高度重合。都是一群有一定消费能力,追求点生活品质,但又没到追求极致性能和奢侈品牌地步的人。把车开到他们面前,就跟在高端写字楼下卖减脂餐一样,属于精准打击。
所以,两种“理想”的奇妙共鸣,背后其实是两种消费主义的合流。一边是物质的理想,一个移动的家;一边是精神的理想,一场短暂的逃离。把这两者缝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你在这里感受到了美好,然后开着“美好”回家。逻辑上,完美。
但商业世界从来不只讲逻辑。别整这些花里胡哨的!能不能先把车价打下来!
所以,理想汽车在音乐节卖车,最终能提升多少销量呢?答案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又一次强化了自己“懂用户”的人设,让潜在的奶爸们觉得,这个品牌,跟我是一伙的。至于李想老师本人,他的精神状态看上去非常值得关心,这就够了。毕竟在这个疯狂的时代,一个车企老板如果看上去太正常,反而让人觉得不正常。颠,才是新常态。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