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宣布以970亿日元出售横滨总部大楼、半年巨亏2219亿日元,配套裁员2万人与关闭7家工厂,“Re: Nissan”重组计划全面提速
把总部楼卖掉这一步,表面看是“壮士断腕”,本质是腾挪现金和轻资产化
这座位于神奈川县横滨的全球总公司大楼将售后回租,交易预计12月走完手续,日产继续在里面办公
说白了,先把沉重的房子变成现金,再用租金换流动性,给改革争时间
亏损压力大到什么程度?
2025财年上半年(4月至9月)日产净亏损2219.21亿日元,去年同期还是盈利192.23亿日元,拐点来得很硬
更扎心的是
2024财年净亏损达6708亿日元,管理层在今年5月直接官宣“Re: Nissan”业务重组:到2027财年前裁员2万人,关掉全球7家工厂,把工厂总数从17家收缩到10家
这不是简单“收缩”,是把规模与需求重新对齐
为什么走到这一步?
一连串“卡脖子”的现实叠加
有媒体提到,前一轮美国高关税政策时期为日产带来持续压力,多国销售走弱,叠加半导体供应不稳,新兴市场(印度、巴西等)策略几乎全线失利,现金流吃紧
再看生产端更直观:英国全球数据公司统计,2024年日产在美国工厂运转率57.7%,中国45.3%,日本56.7%,远低于行业普遍认可的80%盈亏平衡点
工厂不满负荷,就像餐厅一半桌子空着,再好菜也难赚钱
这两年日产一直在“开源节流”
此前已取消在印度、阿根廷等地的生产项目,减产20%的方案在2024年11月提出,随后今年5月又追加裁员超1万人,整体压减幅度约15%,合计到2万人
这种力度,放在任何一家车企身上都称得上“动筋骨”
更扎心的是,内部震荡并未停下
由于业绩不振、与本田合并谈判破裂,前社长内田诚在2025年3月底辞职,日产管理层换挡加快
权力交接对外释放的信号很清楚——需要更快的刀法
市场那边也不等人
公司计划推出9款新车应对需求变化,节奏会更紧
在结构上也有微调:今年4月起,中国市场电动汽车“N7”销量表现强劲,成为少数亮点;
但美国电动车需求转缓、混合动力车抬头,日产正在重新审视电动车生产计划与车型布局
不同市场不同打法,回到常识——别在低效产品上烧钱
行业大势也在给信号
中国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明确电动化主线,到2040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要到85%以上,其中纯电占80%
这不是一纸空谈,消费端已出现结构变化
2025年9月,纯电大三排SUV单月销量35530台,超过增程、燃油、插混登顶;
其中超70%用户来自传统燃油车增购或换购,99%的纯电车主表示下一辆仍考虑纯电
趋势面前,迟疑的代价往往更高
资本市场的声音更直接
麦格理证券韩国分析师詹姆斯·洪直言,日产当前处于相对弱势,提高销量的唯一方法似乎就是降价
降价短期见效,但利润会更薄,这对现金流管理是双刃剑
彭博行业研究提醒,由于第二季度业绩惨淡且日产自评处境艰难,其信用评级存在被下调风险
评级一旦动摇,融资成本就会上去,改革窗口期进一步缩窄
与此同时
日产总裁兼CEO伊万·埃斯皮诺萨表示,2024财年的亏损说明挑战严峻,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同时称经营稳定性迹象正在显现
这句“稳定性”值得留意,意味着某些区域或产品线开始止血
横滨的秋风裹着海味,玻璃幕墙里人来人往,咖啡机滴答作响,做大决定时现场往往很安静
把总部楼卖掉并非末路,而是一次现金回笼与资产结构重排的组合拳
换句话说,日产在把“重资产”变成可周转的“活水”,为后续产品投放和渠道修复腾出子弹
常识告诉人们,企业最怕的是现金断链,其次才是利润起伏
全球对比能看得更清楚
福特欧洲在2024年宣布到2027年底裁员4000人,并计划关闭德国萨尔州工厂,背景是电动车需求放缓、通胀和补贴退坡
这说明,头部车企在欧洲也面临类似阵痛,策略上选择“做窄做深”保现金流
另一端的历史更有参照
1999年“日产复兴计划(NRP)”通过关厂与裁员迅速止损,让濒临破产的日产重回赛道
今天的“Re: Nissan”和当年的NRP在核心逻辑上相似——先把成本打下来,再谈增长
那增长从哪儿来?
日产全球销量2025年预计同比下降7.3%至148万辆,销售额下降6.8%至5.58万亿日元,短期靠新车与价格策略拉动是主线
更现实的是,把工厂运转率拉回80%上下,规模效应才会回归,单位成本才能下去
具体执行上,一边加快强势车型的节奏,比如在中国继续押“N7”等有势能的纯电产品,另一边在美国加码混动与高毛利细分,避免资源撒胡椒面
说到底,这是一场时间战
总部楼出售只是起点,裁员与关厂让组织变得更轻,后续关键在产品成败与区域结构调整能否尽快映射到报表
有业内人士提到,日产在渠道端还需要更主动的“价格与金融组合拳”,例如灵活的金融方案、旧车换新政策与保值承诺,稳住用户心态
如果价格策略能带来规模,而新车能抬起平均售价与毛利,现金流的喘息窗口就会被撑大
这也意味着,营销和产线排产要更精细,别让库存和折扣吃掉重组的成果
更扎实的判断标准很简单
日产能否翻盘,取决于能否在2026年前把核心工厂运转率稳定到80%附近,并确保现金流为新车与研发提供持续供给
这听起来枯燥,却是所有转型故事的硬骨头
短期看,12月总部楼交易完成、新车发布节奏、美国与中国两大市场的结构调整,将是外界观察的三条线索
市场已经给了方向,电动化不再是“要不要”,而是“怎么做、做多快、在哪儿做”
在这条线上,胆子要大,算盘要细,手还得稳
卖楼、裁员、关厂,不是答案,是过程
答案还是要回到那句朴素的商业常识:把对的车,尽快以对的价格,卖给对的用户
这场自救能走多远,接下来每一季的产销与现金流,都会给出新的注脚
悬念不在“做不做”,而在“做得够不够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