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展厅门外,手刚刚抚摸到车门把手,马上想到的是:去年我试驾这款车,仪表板突然闪了一下,那次客服跟我说是软件升级问题,后来也没再听说什么大问题。这些天看新闻,哪吒汽车似乎出了点事,从销量金字塔的顶端掉到谷底,债务越滚越大。用我的感觉,行业其实很多厂商都像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失衡。
不过说白了,去年他们还靠着15.2万辆的销量站在那些新势力的销量榜前头,估值最高能到250亿(这估算一点点,样本有限),看着挺稳的。但今年呢?一场资金链断裂之后,事情就像孙子兵法里说的宾至如归,突然被打破,老板甚至连个边缘企业都算不上啦,账面上只剩下2000多万的残账(这只是粗算,实际数字或许更低/高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找到去年拍的公司会议照片——那时还满眼都是希望,大家笑得挺灿烂的。这一切,似乎跟一场断网危机绑在一起:今年4月,那次APP的大规模故障让车主们没了远程锁门、开空调的便利。你说,这事要不是关系到安全?心里多少有点担心。
我有个朋友在修车厂,他说:车联网现在成了载体。他的话让我起了疑问:智能车要不要靠厂家活?如果厂商倒了,车的联网还能维持吗?这场断网事件,成了一个行业的警钟:技术和财务牢牢绑在一起,断掉的瞬间,用户体验完全崩塌。
而那句请自己买流量续上,我觉得特别讽刺。车主们原本以为买车时,厂家承诺过几年免费流量,结果到头来,车变成了流量买卖的商品。这不禁让我想:其实这些车本身变成了一种服务型资产。假如厂商不能保证现金流,车联网服务就很跨不掉这条河。
我还记得去年那会儿,合众新能源账号上粉丝评论特别多,有人质问:这车还能持续用不?如今,变成了买流量续费的局面。这也让我想到,技术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稳住的,尤其在企业财务出了问题,供应链断裂,车联网这根线上线下联动的线就变得特别脆弱。
选择不同厂家的类似车,差别也挺明显。同价位的车型,有的配备了自动驾驶辅助,而有的只是简单的倒车影像。实际操控体验中,这个差别就像一杯咖啡:一杯浓郁,自带提神;一杯淡薄,只能提提神经(这句不细想,可能偏主观)。但在车联网上,这个差别更大:一个是跟厂商绑死的系统,一个是开放式、自持的平台。你说,哪个在企业倒闭后还能正常用?答案不言自明。
再说个现场感受:我一朋友去年加盟了一家做车联网的供应商,泡在那些服务合同中,心里清楚地知道,这些合同就像婚前财产协议——很脆弱。供应链上的配件,软件服务,谁都怕断裂。一旦主机厂出事,谁来担责任、谁来续服务全都悬了。就像你吃火锅,底料还在,但调料一断,味道就散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要是车厂在财务极度危险时,联络不上,车联网还能坚持多久?几天?十天?估算一下,车联网的心跳大概几小时到几天不等,核心服务不稳,用户体验最先崩盘。
其实我觉得,不止我,一个普通车主都在心里问:我买的车,几天后还能用吗?这其实反映出:智能车的安全性,绝不仅仅是硬件的事,更关乎服务稳定。你想啊,远程开锁这事,是不是比倒车影像更敏感?一旦断网,是不是就变成了只剩车的铁皮壳?
我也不敢乱猜——我觉得或许,未来那种一体化的车厂垄断模式,可能会越来越难。自主研发的开放平台或许才是趋势:不同厂不能再靠单一供应商撑着,要跟多方合作、共建生态系统。不然,就像今天的哪吒,不光产品没了,信任也碎了。
这次合众的破产,还能成功重整么?有人在市场上说,天际汽车的困境其实比合众更严重——他们目前几乎停产,资产拍卖价格还不到原值的十分之一。可想而知,企业倒下,资产流失,债务未还清的局面,似乎让人看不清未来。
你会不会觉得,汽车行业的金融和技术这两块,像是悬在空中的蛋,很脆,随时可能碎?就像过去我问过一个行业分析师,他说:行业想稳,需要‘技术’和‘钱’共同支撑。但很多时候,财务一出问题,技术也会随之崩塌。
最关键,是消费者的权益。随着危机的揭露,断网、连带用户数据安全问题变得格外突出。要不要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来保障车联网的公共责任?这些都值得思考。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也许,最不能忘记的,是那几个还在用着合众车的车主。他们接受了续费流量的现实,心里左思右想,究竟未来还能不能用完那剩下的基础套餐?还是说,只要车还在,功能还能用上几年……谁知道呢。
这场行业的斗争,不光是财务的悲剧,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智能化未来的期待和担忧。那些装着未来感的车,或许最大的问题,不在硬件,而在信任。你说,未来的车,会不会也变成永远在续费的流量机器?这才真让人迷茫。
想想一个细节:车内那块一直亮着的导航屏幕,似乎在无声告诉我——未来不确定,但细节可能才是真正的底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