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有没有发现,楼下送快递、送外卖、拉货的小货车,好像越来越安静了?以前老远就能听见柴油发动机“哒哒哒”的咆哮,跟拖拉机进城似的,现在悄无声息地就滑到你面前,比蹦迪的保安还鬼魅。
别以为这是什么环保主义的胜利,这背后跟情怀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本质上是一场正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发生的,关于物流成本的血腥绞杀。是一场围绕着你我每一笔快递费、外卖费,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残酷战争。
而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一个很多人可能还不太熟的名字,就这么悄无声fart地冲进了物流车全榜单的前三。注意,不是新能源榜,是把所有烧油的、烧电的、烧气的都算上,它一个几乎只卖电车的,直接冲进了决赛圈,对着一帮老炮儿的脸就是一顿左右互搏。
这事儿魔幻在哪?魔幻在于,商用车这玩意儿,和家用车完全是两个物种。你买个家用车,可能还在纠结零百加速、智能座舱、女王副驾,本质是买个大玩具。但商用车,尤其是物流车,它的唯一属性,就是工具。
一个纯粹的生产力工具,评判它的标准简单粗暴到只有一个字:钱。
怎么帮你省钱,怎么帮你赚钱,就这么简单。
所以,当一个电车品牌能冲进油车的核心阵地,那只能说明一件事:时代真的变了,旧世界的规则,正在被人用计算器和电费单砸得粉碎。
1
这场商用车领域的“油电战争”,打得比纸牌屋还精彩,各路玩家的心思和算盘,简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商业甄嬛传。
首先是像远程这样的“天选之子”,或者说“赌性坚强派”。
他们从一开始就没给自己留后路,直接All in纯电,后来又加了什么醇氢。产品线从面包车那么大的微卡,到擎天柱那么大的重卡,一应俱全。这种打法的核心逻辑就是,我不跟你玩儿存量市场的改良,我直接定义下一代的游戏规则。
远程的杀手锏,不是车本身有多酷炫,而是两招釜底抽薪的组合拳。一招叫“车电分离+租售结合”,另一招叫“三网融合”。
“车电分离”这玩意儿,就像你去网吧上网,你买的是上网时间,电脑主机是网吧的。对于物流司机来说,最贵的那块电池,你不用一次性买断,租就行了。这就把一次性几十万的购车门槛,直接给你干到了十几万,剩下的钱拿去干点啥不好,非得压在一块铁疙瘩上?
这招直接命中了物流老板们的七寸。他们最怕的不是花钱,是现金流断裂。
而“三网融合”就更狠了,把经销商、运营商、服务商拧成一股绳。以前你买车,卖车的只管卖,修车的只管修,中间出了问题,他们能互相踢皮球踢出一个世界杯。现在,从买车、租电池、充电、维修到二手车处理,一条龙服务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简直是喂到嘴里。
这就是典型的互联网打法降维打击传统制造业,人家不光卖产品,人家卖的是一整套解决方案。远程的成功,压根不是什么瞎积薄发,而是对人性、对商业逻辑的精准拿捏。
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北汽福田这种“转身巨象派”。
这些老炮儿家底厚,渠道网络铺得跟毛细血管一样密。他们的优势在于,随便一个乡镇都有他们的维修点,品牌认知度高到你闭着眼睛都能摸到他们的4S店。
他们的转型,就像一个重量级拳击手,虽然一开始有点笨重,但只要他反应过来,一拳头抡过来还是能要人命的。五菱神车的故事就不用多说了,它把造人民代步车的思路,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商用车上,五菱扬光一出来,直接就是乱杀。
北汽福田更骚,人家不满足于只做个卖车的,直接给自己升级成了“城市智慧物流合作伙伴”。你听听这名字,又是智慧又是伙伴的,格局一下就打开了。他们的玩法是场景定制,比如专门给生鲜配送搞个带冷链的,专门给城市快递搞个能钻小胡同的。
这种打法,本质上是利用自己对传统行业的深刻理解和供应链优势,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他们就像是牌桌上的老手,虽然抓了一手旧牌,但总能通过精妙的计算和组合,打出王炸的效果。
最后,还有一帮“苟活发育派”。
他们打不过头部,就专心在细分市场里挖墙脚,你做大而全,我就做小而美。虽然声音不大,但也活得有滋有味。
当然,有赢家就有输家。那些最惨的,就是那些前怕狼后怕虎,在转型路上犹犹豫豫的传统车企。他们搞出来的“油改电”产品,就像一个把安卓系统强行刷进诺基亚功能机里的怪物,用起来各种别扭。
产品不行。思路不转。死抱着油车当宝贝。
他们真的不知道时代变了吗?
不,他们知道,他们只是在赌用户比他们更傻。可惜,在钱面前,没人是傻子。
2
油和电的PK,说白了就是一场成本核算。这笔账,简单到任何一个物流公司的会计,拿着计算器按两下,都能得出结论。
在城配场景,一辆烧油的轻卡,跑一公里大概要八毛到一块。而电车呢?三毛到四毛。
这是什么概念?
假设一辆车一天跑200公里,一个月下来,油车比电车光燃料费就多花3000块。一年就是3万6。对于一个拥有几十上百辆车的物流公司来说,这省下来的可不是钱,是命。
省钱。省大钱。省到老板做梦都在笑。
你问这笔账有多简单?
简单到只要小学毕业,拿着计算器按两下,就能算出把油车司机逼上天台需要几个月。
当然,电车也有短板,比如续航焦虑、充电不便。但在城配这种短途、固定路线的场景里,这些问题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晚上回场站统一充电,白天跑的里程数也都在可控范围内。电车的优势被无限放大,劣势则被场景完美规避。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油电博弈的战场,出现了明显的分野。
在一线城市,比如深圳,新能源物流车的渗透率已经高到离谱,放眼望去,绿牌车比蓝牌车还多。因为这里有最严格的路权限制,蓝牌货车白天很多地方不让进,但绿牌可以横着走。对于物流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能让你白天进市中心,这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一线城市已经不是战场了,是战后重建区,油车基本被清扫干净了。
真正的决战之地,在广袤的二三四线城市,在下沉市场。
这些地方贡献了超过80%的物流车总销量,但同时也趴着超过70%的燃油车存量。这些地方的渗透率,普遍还在50%以下,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在这里,路权政策没那么严,但老板们对成本的敏感度,比一线城市高了不止一个数量级。一线城市的老板可能还在算品牌、算残值,下沉市场的老板,脑子里只有一件事:这玩意儿能不能让我这个月多赚两千块?
过去,阻碍他们换电车的,无非是三座大山:第一,车太贵,买不起;第二,充电不方便,耽误干活;第三,二手车不保值,卖不上价。
但现在,情况正在起变化。
动力电池成本一降再降,已经快到油电平价的临界点了。充电网络越铺越广,很多县城都有了快充桩。至于二手车残值,随着保有量的上升和电池技术的成熟,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透明。
这就好比打仗,以前是敌强我弱,现在是装备和后勤都跟上了,发起总攻的时刻,就在眼前。
推动这场存量替换的核心动力,已经悄然从早期的政策补贴,变成了赤裸裸的运营经济性。政策只是临门一脚,真正让老板们掏钱的,是那份清清楚楚的成本对比表。
那份表,就像一份体检报告,你可以P图美化,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油车的运营成本,就是那个藏不住的阴影,每天都在恶化。
未来几年,谁能率先攻下下沉市场,谁就是这场战争的终极赢家。在这里,花里胡哨的智能座舱没用,天花乱坠的营销话术也没用。用户需要的是皮实耐用、价格便宜、充电方便、回本够快的“回本神器”。
这不再是一场关于技术和概念的空战,而是一场刺刀见红的巷战,比拼的是谁更能把成本打下来,谁更能解决用户的实际痛点。
轻卡和轻客市场,基本已经大局已定。下一个竞争的焦点,必然是微卡市场和更下沉的县域市场。那里的战斗,只会更加惨烈,也更加真实。
因为那里,离钱最近,也离人性最近。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