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商飞一直把欧洲认证放在心头,EASA的证在世界上可是分量十足,非洲和亚洲不少国家都很看重它。
今年四月底,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执行董事弗洛里安·吉勒梅在法国接受采访时直言:商飞的C919今年拿不到欧洲的适航证,还得再等三到六年。
消息一传出,外媒就直呼这是“逐客令”,意思就是欧洲市场短时间内对中国的大飞机采取了排斥态度。
一张准生证的战争
欧洲航空安全局那份通知,其实早就准备好了。全球航空市场价值达3.2万亿美元的巨大蛋糕,空客不想让别人抢份,商业竞争嘛,这本来也没啥,但如果竞争变了调,超出了单纯的产品层面,那就不纯粹了。
要说的话,去年八月欧洲团队来上海的时候,反应还挺不错的。那会儿他们都觉得快能进行验证试飞了,大家都觉得2025年应该没啥问题,商飞内部也借机传出消息,希望让东南亚和中东这些客户更放心。
结果就是,一个大大的冷水泼在了科隆总部。EASA的执行董事吉勒梅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前两年疫情耽误了进度,所以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从设计验证到零部件测试,再到试飞,全部都得按照流程走。
外媒算了一下,这时间大约得三到六年,最快2028年,最慢要到2031年。这明显不是什么技术审查,更像是在故意拖时间,欧洲那边的门几乎算是关上了,很多人心里都这么觉得。
这事儿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有迹可循。2024年,EASA就多次调整审查清单,供应链、座椅防火这一类的项目不停地要数据,标准的双标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谁都看得清楚。
挺有趣的事儿,波音737 MAX刚复飞两年就这么顺利闯过关卡,而C919刚起步就这么磨磨蹭蹭,背后隐藏的故事,难道不值得咀嚼一下吗?这架飞机,遇到的可不只是技术上的挑战,而是一场无声的战争。
这场“战争”最关键的,还是规则的掌控权。EASA颁发的证书和FAA的证书影响力差不多,拿到其中之一,就能打开80多个国家的市场大门,大家都知道,这个含金量有多高。
空客总部设在图卢兹,欧盟的办公地点在布鲁塞尔,这两边的合作关系杠杠的。各种游说材料、经济评估都写得明明白白,一旦C919正式进场,亚洲那边的订单可能会少掉300架。
这些资料呀,EASA的局长签文件的时候,桌上差不多就摆着。西方老喜欢说“统一标准保证安全”,可是这些标准到底是为谁制定的?他们的水平说是全世界最先进,标准也就变成了通用的规则。
C919上面还有一部分发动机依赖西方供应商,比如霍尼韦尔这些公司,数据一卡住,审批肯定就变得慢腾腾的。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了,实际上是规则上的较量,是一场讨论未来天空归谁掌控的角力。
我们的盾牌与利剑
面对这道墙,要抱怨啥也没用,唯一的办法就是打造自己的盾牌和利剑。盾牌,就是那庞大的国内市场,能抵挡各种外来的冲击,算是战略后盾;利剑,则是那些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才能让你有底气大胆说“不”。
先说说盾牌,中国的人口大概14亿左右,到了2025年,旅客吞吐量会超过14亿人次,而且还保持每年7%的增长速度。这块市场,简直就像给C919提供了充足的菜肴和喝头。国内三大航空公司订单总数已经超过一千架,东航、南航、国航的航线几乎每天都在飞,上座率都在九成以上,这样的局面,真是为国产大飞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2025年元旦,东航开通上海飞香港的航线,那叫一个热闹。乘客们都挤着拍照,飞机里广播一响“欢迎乘坐国产大飞机”,掌声一片,场面嗨得不得了。这样的反应,是真正的市场认可啊。
有了这坚实的后盾,心里就更有底气了。欧洲的市场暂时还关着,没啥关系,我们先把国内的事情搞定,把本地市场打理得妥妥帖帖,把服务做到极致,这才是最牢靠的根 base。
再提一嘴利剑,那就是核心技术必须自己掌握,完全可控,这才是打破僵局的关键所在。发动机嘛,飞机的“心脏”,这个大家都明白。现在C919用的可是CFM的LEAP-1C发动机,这是个美法合资的产品,这就给“卡脖子”的风险藏着潜伏呢。
去年五月份,美国商务部突然间就暂停了对商飞的出口许可,理由也挺一贯的,还不是担心技术泄露嘛。结果生产线一时间就陷入停滞,今年上半年才交付了5架,比原计划少了不少。
通用和赛峰两个企业都着急得不行,毕竟这可是价值几十亿美金的合作,违约的罚款也得吓死人。说明了一个道理,靠别人终归靠不住,真正的杀手锏还得握在自己手里。
好消息是,我们的备胎方案一直没停滞。国产的长江1000A引擎,从2023年起就开始在Y-20上进行试飞了。今年3月,AECC官方公布试飞效果超出了预期,不管是推力还是油耗都达到了目标,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也追上来了。
距离C919正式装备飞行的日子,真是越来越近了哦。要是供货突然断了没一秒,我们就得自己动手搞定心思,最多也就是辛苦一点,但那样一来,就没人还能卡我们的脖子了。
商飞在浦东的二期厂房忙得不亦乐乎,计划年产50架飞机。工人们轮班不停,生产线灯光亮得晃眼,到了2025年,目标就是拼命交付30架。这种干劲儿,简直就是最锋利的武器。
朋友在东方
当西方关闭一扇门时,东方的好友们却在为咱们打开一扇窗户。C919走出去的路儿可不光在欧洲那边,沿着“一带一路”的大道,热情和机遇都在不断涌现,真是大好前景。
东南亚市场已经先行热络起来了。印尼的TransNusa航空公司,早早就用上我们的ARJ21支线客机,现在他们的注意力,已经牢牢盯上了C919。
文莱的GallopAir更是行动飞快,2023年就敲定了15架C919和15架ARJ21的大单子。
最近,文莱民航局直接确认了中国的适航标准,这下交付速度可就快了不少。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的航空公司老板们,也都成群结队地来浦东看看生产线,摸着飞机机身,一个劲儿地点头表示满意。
2025年3月,越南民航局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提出建议直接认可CAAC的证书效力,与FAA等同。到4月,越南正式批准C919在本国进行试飞,订单的门已经悄然开启了一条缝。
为什么这些东南亚国家这么热情?原因其实挺 straightforward 的,C919的实力摆在那里呢。飞行时长早就破2万小时,故障率低得惊人,只有0.01%,安全表现相当不错。而且,东南亚地区的飞机飞机普遍比较老旧,需求每年都在增长9%,新机型的确是刚需。
更关键的是,加入C919之后,不仅能对欧美供应商的价格形成一定的压制,还能提升自己的谈判筹码。这一笔经济实惠的交易,绝对算得上划算,也是一条挺明智的外交策略。
中东那边也是挺热闹的。2025年11月17号,C919在迪拜航展上亮相,这是它头一回在东亚之外的地方展飞,搞得不少观众都目不转睛。
中东那边的客户们围着飞机仔细观察,商飞的工作人员说,2026年就能把海外订单送到客户手里,路透社也报道了这事儿,觉得这可是中国大飞机迈向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呀。
就在欧洲还在徘徊犹豫的当儿,世界其他地方早就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态度。中国的CAAC证书影响力,正通过技术沟通、联合审查啥的,逐渐渗透到20多个国家,真是连点滴都在铺展呀。
C919可不是赔钱的家伙,它背后有国内的支持,又在海外开拓市场,未来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大。
未来的天空
欧洲的拖延,短时间内看可能成了个难题,可从长远来讲,说不定成了最宝贵的磨刀石。它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还推动了自主发展的步伐,让未来的天空,多出了一份全新的可能性。
长江1000A预计明年可以进行装机验证,次年就能拿到认证。有了自己的发动机,C919的核心零件真正实现了自主可控,这下说话的底气也更足了。宽体机C929已经在风洞里进行测试,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首次飞行。
中国的航空工业正逐步从窄体飞机向宽体飞机过渡,从单通道逐渐迈向双通道,而当C929也实现了飞上天空的梦想时,整个国际航空市场的格局可能要发生大改变啦。
将来比拼的关键,就在“标准生态”这一块。谁的标准越开放,越实惠,又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我们的标准,也同样值得信赖。
从ARJ21到C919,再到C929,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一段从追赶到并驾齐驱,最终争取引领的不易路程。这背后凝结着几代航空人的汗水,是国家战略布局的前瞻,也彰显出在封锁阻挠下,那股愈挫愈勇的民族气概。
C919不只是个飞机,它代表着中国高端制造业从跟随到并驾齐驱的一次转变。过去受到西方技术封锁的苦头,我们也吃过,现在轮到我们自己动手制造出达国际水准的大飞机,这本身就算是个了不起的飞跃。
航空业就像一场马拉松,比的不是冲刺快慢,而是持久的耐力和战略的韧性。坚持走自主研发的路,同时又不忘引进合作的好处,C919完全有希望在国际航线中稳稳站稳脚跟,占据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那些期待看热闹的人,估计得苦苦等待一段时间。毕竟,中国的飞机,已经腾空而起了,还随着时间越飞越高,越跑越远。欧洲的驱逐令虽然蛮厉害,但中国大飞机的时机已然到来,势不可挡。
未来的天空,不会一直被两个巨头垄断,东方的第三极终会崭露头角。那份声音,是由成千上万的零件严丝合缝地协作而成,是数万航空人日夜努力的结晶,更是14亿人民的期待和信念共同激荡出的旋律。
结语
C919的突破,不单靠飞机本身,更在于我们如何把外部的压力变成推动发展的动力。这种用时间换空间、用空间塑规则的战略定力,比单纯的技术更为珍贵。
未来的比拼,就是标准生态的较量。咱们中国,正逐步从规则的跟学者,变成新的制定者。C919每次升起落下,都在为这个新局势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那规则的围墙筑得高高时,我们到底是抱怨,还是想着自己也弄出一扇门?C919的飞行轨迹,已经给出答案了。将来的天空,会是谁来定夺?咱们,有充分的理由保持信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