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宝马这个牌子,咱们中国人心里头肯定都有个印象,那蓝天白云的标志,几十年来都像是成功和身份的象征。
谁家要是买了辆宝马,街坊邻里都得高看一眼,觉得这家人混得不错。
可是,最近这阵子,情况好像有点不对劲了。
这个曾经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横着走的德国豪华品牌,好像突然踩了脚急刹车,销量出现了个大滑坡,这让很多人都犯了嘀咕:那个大家争着抢着要买的宝马,怎么突然之间就不那么受欢迎了呢?
咱们先来看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这可不是瞎说。
就在最近公布的上半年业绩里,宝马在全球其他地方都卖得挺好,比如在欧洲,销量涨了百分之八还多,在北美市场,也稳稳地增长了百分之三以上。
这说明宝马这个牌子在国际上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但偏偏就在中国这个它最看重、也是最大的单一市场上,情况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数据显示,宝马在中国上半年的销量只有三十多万辆,跟去年同期一比,直接下降了百分之十五点五。
这个跌幅,是宝马在全球所有市场里头最高的,简直可以说是遭遇了“滑铁卢”。
这就好比一个每次都考第一名的好学生,突然在最关键的一门主课上考了个不及格,这背后的问题肯定不简单。
面对销量下滑,宝马的第一反应也是咱们普通人最容易想到的办法:降价,而且是狠狠地降。
这股降价风刮得有多猛呢?
举个例子,宝马的纯电轿车i3,这款车刚出来的时候,怎么也得三十五万左右才能落地,可现在呢?
在很多地方,价格直接被打到了二十万以下,基本上是打了对折还要多。
还有它的旗舰电动车i5,官方指导价是四十三万多,可在销售终端,直接优惠十一万都是常规操作。
按理说,这么大的优惠力度,车子应该被抢购一空才对。
但现实却很骨感,这种“伤筋动骨”式的降价,并没有换来销量的明显回暖,反而把卖车的经销商们给逼到了墙角。
很多4S店的经营者都在诉苦,说现在卖宝马,尤其是卖电动车,简直就是赔本赚吆喝。
厂家为了清库存、保住市场份额,会给经销商下达很重的销售任务,完不成任务就要罚款。
经销商为了完成任务,只能亏着钱卖车。
你想想,卖一辆车自己还要往里搭钱,这生意还怎么做?
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的结果就是,从去年开始,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宝马4S店倒闭关门的情况,就连在上海那样的大城市,一家经营了很多年的老牌宝马5S店“星德宝”也撑不下去,最后黯然离场。
这说明,单靠降价这把“屠龙刀”,已经救不了宝马了,因为问题的根子,根本不在价格上。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是宝马在技术,尤其是在新能源技术上的步子,迈得太慢了,已经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了。
现在宝马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车,大部分都是所谓的“油改电”车型,比如前面提到的i3和另一款SUV车型iX3。
什么叫“油改电”?
说白了,就是拿原来燃油车的车身和底盘,把发动机、变速箱、油箱这些东西掏出来,然后硬塞进去一套电池和电动机。
这就好比你有一件量身定做的西装,现在非要把里面的衬衫换成一件厚毛衣,那肯定是哪哪儿都不合适,穿着别扭。
这种做法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车辆的续航能力普遍不如那些专门为电动车设计的平台,车内空间利用率也不高,比如后排地板中间会有一个很高的凸起,这就是原来给传动轴留位置的地方。
更关键的是,在智能化体验这个环节,宝马和咱们的国产品牌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现在你去看问界、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品牌的车,它们的智能座舱已经非常聪明了,语音助手能听懂很复杂的指令,帮你开车窗、调空调、设导航都是小事一桩。
它们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已经能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上帮你跟车、转弯,甚至可以自己开下地库找到车位停好。
而反观宝马的电动车,很多人坐进去会感觉,这套车机系统和智能驾驶功能,好像还停留在好几年前的水平,反应慢,功能也比较基础。
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会开玩笑说,花几十万买一辆宝马电动车,感觉就像买了个“电动古董”,除了那个标,里面的科技感甚至还不如一辆十几万的国产车。
当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不再只为车标买单时,这种技术上的落后就成了致命伤。
宝马的困境,其实也不是它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传统豪华汽车阵营在中国市场面临的集体挑战。
我们常说的BBA,也就是奔驰、宝马、奥迪,这三个品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就等同于豪华车的代名词。
但数据显示,在短短三年时间里,BBA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已经从百分之十一以上,缩水到了百分之九以下。
别小看这百分之二点多的差距,换算成具体的销量,就是几十万台车,这背后流失的是巨大的利润。
在最新的车企销量排行榜上,华晨宝马甚至已经跌出了前十名,它的位置被比亚迪、长城这些自主品牌所取代。
不只是德系三强,就连曾经同样风光的日系品牌,比如本田和日产,销量也出现了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断崖式下跌。
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事实:那个靠品牌光环就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的时代,真的结束了。
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变了,中国的消费者也变了。
大家越来越懂车,也越来越理性。
人们不再觉得开一辆外国牌子的车就一定更有面子,而是更看重这辆车本身好不好开、坐着舒不舒服、用起来方不方便。
说白了,大家现在要的不仅仅是车标带来的“面子”,更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和体验带来的“里子”。
面对这种局面,宝马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努力补课。
它放下了曾经高傲的身段,选择和中国的科技公司合作,比如找华为合作开发鸿蒙车机系统,找阿里合作打造人工智能大模型座舱,试图在智能化方面追赶上来。
这种转变,说明宝马也看清楚了,想在中国市场继续玩下去,就必须按照中国市场的新规则来。
有句评论说得很到位:“当宝马开始向中国品牌学习的时候,就证明这场游戏的主导权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宝马来说,眼下最重要的,可能已经不是再降多少价,而是要真正低下头,去重新理解和读懂新一代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