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聊得特别火,估计大伙儿在手机上都刷到过类似的新闻,标题起得一个比一个抓人眼球,说的是日系车在国内卖不动了,市场份额从前几年的百分之二十几,一下子掉到了百分之十一左右。
看到这个数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兴奋,觉得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终于争气了,把以前那些高高在上的日本车给打趴下了,心里那股自豪感是油然而生。
这感觉确实不赖,毕竟看着自家孩子学习进步了,谁能不高兴呢?
但是,咱们也别光顾着高兴,冷静下来琢磨琢磨,这事儿真像我们看到的分数那么简单吗?
是不是意味着咱们的国产车就已经全面超越日本车了呢?
今天咱们就当个普通的车迷,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件事儿,把里面的门道给捋清楚。
首先,在国内这个市场,咱们必须得承认,国产品牌这几年的表现确实是牛气冲天,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翻身仗。
你想想看,就在几年前,咱们身边的人买车,十个里头得有好几个会优先考虑丰田、本田、日产这些牌子,觉得它们省油、耐用、毛病少。
可现在你再看看,马路上跑的比亚迪、理想、长城、吉利这些国产车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新能源车领域,那简直就是咱们的天下。
这个变化可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国家的政策支持。
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前前后后投入了大量的补贴资金,总数超过两千个亿。
这笔钱就像是给咱们的汽车工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帮助像比亚迪、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在早期能够活下来,并且有钱去搞研发。
就拿比亚迪来说,它就是个特别好的例子。
它拿着国家给的补贴,没有乱花,而是实打实地投到了技术研发上,据说申请了四万多项专利。
这种把“输血”变成自己“造血”能力的做法,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结果就是,到了今年,咱们自主品牌的车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六十,而日系车就像咱们开头说的,份额被挤压得只剩下百分之十一多一点。
这个对比太强烈了,此消彼长之间,充分说明了咱们在自己家门口的这场比赛里,确实是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而且不光是总体数据好看,在一些具体的细分领域,国产车也开始崭露头角。
比如理想汽车,它就特别聪明,抓住了中国家庭对大空间、舒适性的需求,推出的L系列车型一个月能卖三万多台,让很多合资品牌都眼红。
还有长城汽车,在MPV这个以前基本被丰田赛那、别克GL8霸占的市场里,硬是靠着“高山”这款车冲了出来,销量一度超过了丰田的同类车型。
最让人觉得提气的是,咱们的技术开始被以前的“老师”认可了。
比亚迪的插电混动技术,也就是DM-i,因为它既省油动力又好,现在连一直以混动技术自居的丰田都坐不住了,公开说未来的新款卡罗拉可能会用上比亚迪的这套技术。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骄傲,说明咱们在某些技术领域,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领先者。
所以说,在国内市场,咱们说国货崛起了,这绝对不是吹牛,是实实在在的成绩。
但是,咱们也得明白一个道理,在国内考了第一名,不等于在全世界都是第一。
当我们把眼光从国内市场挪到全球市场的时候,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刚才那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可能就得先收一收。
没错,从出口数量上看,咱们国家去年和今年的汽车出口总量都超过了日本,成了世界第一。
这个消息听起来确实振奋人心,但咱们得仔细看看这数字背后到底是什么。
在咱们出口的这五百多万辆车里,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像特斯拉、通用这些外国品牌在中国建厂生产,然后再卖到国外去的。
这就像咱们开了一个食品加工厂,产量是世界第一,但仔细一看,里面大部分订单是帮可口可乐、麦当劳做的代工。
这当然也说明我们的制造能力很强,但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自己品牌的实力。
真正能代表“中国队”出征的那些国产品牌,在海外建厂的总产能,其实还远远比不上日本的那些大车企。
咱们把所有国产品牌的海外产能加起来,还不到日本八家主要车企全球总产能的二十分之一。
就拿丰田这一个品牌来说,它一年在全球能卖掉超过一千一百万辆车,这个数字比我们整个国家的汽车出口量还要多出一倍。
更重要的是,丰田、日产这些日本车企,在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经营了几十年了。
那是什么概念?
就是他们的销售店、维修站已经遍布了大街小巷,当地人买车、修车都非常方便,而且经过几代人的使用,对这些品牌的信任感已经根深蒂固了。
咱们的国产品牌现在走出去,就像一个武功高强的新人,闯进了一个别人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的地盘,虽然产品本身可能很不错,但要想让当地人接受你、信任你,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去耕耘市场、建立口碑。
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亮点。
比亚迪的“海豹”这款车出口到日本,被日本的专业人士拆开来研究,最后得出的评价是技术很棒,做工也很好。
这证明我们的产品硬实力已经不输给别人了。
可是在欧美那些消费水平高、品牌意识强的成熟市场,我们的车子虽然也开始卖了,但市场占有率还是非常非常低。
这其中有充电桩不够多之类的客观原因,但更深层次的,还是品牌形象和认可度的问题,这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
这就引出了咱们和顶级车企之间可能存在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难追赶的差距——品牌文化和人文关怀。
咱们现在很多车企卖车,主要的宣传方式还是“比参数”,就是告诉你我的车屏幕有多大,零百加速有多快,电池能跑多远。
这种方式很直接,就像两个人比武,直接亮肌肉,看谁的块头大。
这在初期很有用,能快速吸引眼球。
但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品牌,光有肌肉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有温度,有情感。
你可以回想一下,丰田曾经拍过一个广告,讲的是一个父亲开着车,送女儿从小到大一路成长的故事,从上学到出嫁,车子就像一个家庭成员,见证了所有的温情时刻。
整个广告没说车子性能多好,但那种情感上的共鸣,可能比任何参数都更能打动人。
再比如前段时间的东京车展,日本的车企不光是展示新车,还专门给小孩子设置了体验区,让孩子们亲手摸一摸汽车零件,了解汽车是怎么造出来的,甚至有工程师跪在地上,用小孩子能听懂的语言给他们讲解底盘的构造。
他们这么做,不是为了马上把车卖给这些孩子,而是在下一代心里种下一颗喜爱汽车、亲近品牌的种子。
这种对文化的培养和传承,才是最厉害的“护城河”。
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我们更多地关注产品本身,但对于如何与用户建立长期的情感连接,如何塑造一个有温度、有责任感的品牌形象,思考得还比较少。
所以总的来说,咱们的国产汽车在国内新能源这个赛道上确实实现了“弯道超车”,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巨大成就。
但要说已经全面超越了日本汽车工业,可能还为时过早。
在全球市场的布局、在一些基础核心技术上的深度积累,以及在品牌文化建设的厚度上,我们和那些世界顶级的百年老店相比,确实还有一段路要走。
认识到差距不是为了气馁,而是为了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到未来的方向,继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