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香港,上午9点30分,交易大厅里人头攒动,空气里混着汗味、香水和新鲜出炉的焦虑,锣声一响,奇瑞挂牌上市,每个人都在等一个结果,有人屏住呼吸,有人悄悄掏出手机,开盘价34.2港元,涨幅11.22%,数字跳出来的一瞬间,交易员们几乎是下意识地互看一眼,这不是随便哪个车企都能有的开场。
有个小插曲:一位投资经理在电梯里自语,“会不会又是一天游?”没人应声,他看着手里的认购单据,脸上带着一点点不服气也不甘心,这场众人瞩目的IPO,背后有13家基石投资机构在撑腰,HHLR、景林、大家人寿、国轩香港都来了,这些名字在业内很能打,91.45亿港元的募资量级,2025年港股车企IPO里头一份,谁都知道,这不是“拼多多式”上市。

往回倒带,1997年安徽芜湖的“小草房”——其实就是几间没什么像样设备的厂房,夏天蚊子扎堆,冬天手都冻得拿不稳扳手,那帮人说要造车,连芜湖本地人都笑话他们,“中国车?别开玩笑了”——但现在,28年过去,站在港交所舞台中央,镜头扫过,创始团队里有的人头发白了,有的人还在抠细节,老尹(董事长尹同跃)在上市致辞时说,“不是我能有今天,是大家撑起来的”,底下有人点头,也有人在想下一个“可能”。
如果只看数字,奇瑞2022年到2025年,营业收入从926亿涨到2699亿,年复合增速70%以上,净利润三年飙升到143亿,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47亿,增速90.9%,这些脏数据背后,是工厂加班、供应链焦头烂额、管理层压力表爆表的现实。
自问:这些数字真能说明一切吗?答案没那么简单。2024年,奇瑞做到了“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里,唯一一个新能源、燃油、国内、海外四项同比增长25%以上的企业,听着唬人,实际上背后是“拼命三郎”式打法,新能源增速265%,排全行业第一,但内行都知道,这种暴冲能不能持续——不好说。

换个角度,奇瑞的全球化操作更像是“边打边学”。最早2001年就去海外,别人还在琢磨怎么跟合资品牌打价格战,他们已经在南美、欧洲、中东和北非铺网点,2025年海外销量中国第一,北美和亚洲市场也混到老二,这种“先出海,后上市”的路子,在中国车企里算稀有动物。
现场有段小对话,一位老员工和媒体聊到芜湖厂房,“当年工人宿舍条件差到什么程度,冬天洗澡得轮流用热水壶,机器一坏就全厂停工”,现在港交所敲钟,身价暴涨,回忆起来嘴角带点苦笑,他们说,“还是那句话,别把上市当终点,后头的路更长”。
具体看,招股说明书写得明明白白,钱用在哪:35%搞研发、25%投新技术、20%海外市场、10%生产设施、10%流动资金,这分法是精打细算还是无奈妥协?业内讨论得很热,有人说“研发太烧钱”,也有人反驳“没技术就等着被淘汰”,这场论战不会轻易结束。
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暴涨,奇瑞的鲲鹏动力平台、雄狮智舱、猎鹰辅助驾驶系统、智能底盘、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这些词天天挂在嘴边,实际落地效果如何?有点像“PPT造车”,但市场确实给了面子,投资人愿意赌赌它能把技术和市场双线推到极致。
奇瑞海外市场策略——德国有设计中心,意大利有造型团队,西班牙合资厂量产电动车,这种“本地化”打法,和传统单一出口模式完全不一样,欧洲市场水深鱼大,奇瑞敢扎进去,算是有点骨气,也有点孤注一掷的意味。
对话片段,一位外籍工程师在采访里说,“奇瑞在欧洲还不算主流,但本地研发和生产让他们很快适应市场需求”,这种反馈比官方新闻稿真实得多,说明奇瑞不是靠价格战单挑世界,现在更想用品牌和标准赢下未来。
另有一个点,奇瑞在产业链上下游发力,比如跟国轩高科、地平线这样的企业合作,芯片、电池、软件全栈自研,目标是降低被“卡脖子”风险,这条路风险大,成本高,但只要赌赢了,就是行业标准制定者。
有人质疑,奇瑞是不是“资本故事说得太满”?实际操作里,港交所对信息披露和治理要求极高,高瓴、景林这类头部机构敢投,说明至少合规和成长性有底气,这和早年“野路子”拼性价比的中国车企,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有意思的数据,奇瑞IPO定价高于大多数老牌车企,说明投资人看好它的技术和增长预期,市场不再只看“卖多少车”,而是看你能不能输出标准,能不能撑起中国制造的门面,一旦这一关通过,估值逻辑就彻底变了。
从行业层面看,奇瑞上市是中国自主品牌崛起的一颗信号弹,比亚迪、吉利等一众玩家,已经从拼装“低价替代品”跳进了技术、管理、品牌全面升级的快车道,2025年以后,全球市场对中国车企的认知,正在被重塑。
有人问,上市之后会不会“膨胀”?有没有“割韭菜”的嫌疑?交易大厅外,有小股东在讨论,“我就赌它未来三年不翻车”,这种声音说明,资本市场的信任不是一蹴而就,奇瑞还得用更坚实的数据和产品说话。
再重申,奇瑞不是靠“运气”上市的,过去28年,工厂、研发、市场、供应链,每个环节都踩过坑,走到港交所这个台阶,是无数次失败、调整、坚持的结果,过程里没有神话,只有“活再活得好”。
对比国际巨头,奇瑞现在的体量还不算顶级,但它代表的是中国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上市只是阶段性成果,未来要面对的是全球化、智能化、电动化的超级战场,没有人能拍胸脯说稳赢。
奇瑞上市这一枪打响了,但故事远没结束,接下来技术、品牌、资本、全球市场,每一条线都可能变天,情绪、信心、数据、波动,全部混杂在一起,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