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亿元对78亿元,这是2025年第三季度丰田与比亚迪净利润的悬殊差距。更令人震撼的是,中国八大盈利车企的利润总和仅为203.55亿元,不及丰田同期利润的一半。当全球汽车产业加速转型时,这份财报撕开了中国车企的利润困局。
高毛利市场的收割者
丰田5937亿元的营收规模仅比比亚迪5663亿元高出4.8%,但净利润差距却放大至5.5倍。这组数据背后,是丰田深耕北美、欧洲等高利润市场的战略成果。尽管面临25%关税压力,北美市场仍贡献了丰田四成营收,79.4万辆的季度销量同比增长12.7%。在中国市场,丰田通过成本削减实现逆势增长,上半年营业利润同比提升10.4%,展现出成熟市场的盈利韧性。
反观比亚迪,超七成销量集中在国内市场。2025年前三季度,全行业价格战导致其主力车型降价3-5万元,毛利率同比下滑2.51%。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虽维持了销量增长,却让净利润同比暴跌32.6%。海外市场虽增速达132%,但70.2万辆的规模尚未形成利润支撑。
供应链的隐形战争
丰田的零部件自制率超70%,电装、爱信精机等子公司构建了全链条供应体系。其存货周转天数控制在15天以内,资金效率碾压多数中国车企。这种垂直整合能力带来惊人成本优势——即便营业利润下滑26.44%,净利润仍能暴涨62%。
中国车企则陷入供应链双重挤压。上游,90%汽车芯片依赖进口,利润被英飞凌等海外厂商收割;下游,宁德时代上半年300亿元净利润,超过比亚迪、吉利、长城三家总和。长安汽车三季度销售费用激增56.25%,东风汽车扣非净利润亏损1.15亿元,折射出全行业"增收不增利"的尴尬。
全球化与内卷的生死局
丰田的混动车型在东南亚、中东占据半壁江山,新兴市场贡献率持续攀升。而中国车企海外销量占比普遍低于15%,过度依赖本土市场的结果,是陷入价格战泥潭。奔驰、宝马主力车型跌破30万元,燃油车价格下探至8万以下,行业利润率仅4.5%,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这场较量远未终结。比亚迪通过天神之眼智能驾驶、兆瓦闪充等技术冲击高端市场,供应商付款周期优化至127天;丰田则面临电动化转型压力,北美工厂认证问题导致利润波动。当中国车企用规模换时间,丰田正用百年积累的体系优势构筑护城河。利润差距5.5倍的背后,是汽车工业两种发展模式的世纪博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