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解禁摩托车能释放多少消费潜力”,这是个大家绕不开的话题。常年在新闻上看到禁摩限摩,摩托车一到城市就像灰姑娘进皇宫一样,得忍受歧视和不平等待遇,不是压线罚款就是不让进圈,更有人站出来说摩托车又吵又危险,还容易划破城市的帅气脸面。但你仔细琢磨琢磨,是不是有点哭笑不得?全球摩托车产销第一大国的名号都快当成了装饰品,动辄上千万的摩托还得憋在围栏外面干瞪眼,这逻辑是不是有点晦涩?
就说现在这个形势,摩托车在国内的产销规模巨大,每半年轻轻松松就卖出去一千多万辆,出口额惊人。全国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城市要么限制,要么干脆不让摩托车撒欢。你说这不是南极冰箱里煮火锅——冷热交织吗?
为什么摩托车成了“害群之马”?你要是问老人,八成会说“危险”。交管部门的数据摆在那儿,摩托车事故死亡率比汽车高不止一档。这话也不是扯淡,但问题是,车祸除了摩托车,汽车也有,公交也有,哪种出行工具能百分百安全?如果只因为危险就全盘否认,飞机高铁怎么不禁,连楼梯都得封了。大家还不是得学会防范,完善管理,而不是给摩托车扣个帽子一刀切。
再说,说摩托车污染,早些年摩托车尾气确实扎眼,不达标。可现在呢,排放标准早就升级了,颗粒物减少得让人怀疑摩托车要变纯净水了,弄啥禁啥,是不是该看看数据说话。有些政策就是怕麻烦,直接一刀切,省事省管理成本,但代价也就是把几千万人出行选择一脚踹飞。要面子的城市说摩托车影响形象,难道地铁挤成罐头盒,形象就特别高端?
更魔幻的是,说摩托车是犯罪工具,这话吧,听着像理由,其实更像借口。谁犯罪用啥交通工具是因地制宜的。美国911用的是飞机,是不是该把飞机都封了?衡量犯罪得靠治理和预防,治标不治本换啥都白扯。
说到电动车和摩托车的关系,又是一笔糊涂账。有人非得让你觉得摩托车是电动车的大敌,“两个只能活一个”。真是非黑即白惯病。实际上,摩托和电车在很多领域未必你死我活,摩托车长途性能强,改装空间大,续航更加稳定,电动车适合短途,城市穿梭利器。你让深圳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全用电摩托不太现实,电池还没到可以飞跃天堑的阶段。别看电摩发展快,但长途、高速、大负载这几块,燃油摩托还有优势,电池再猛,冬天跑长途也得琢磨路上冻没电。
有意思的是,国外很少听人说什么禁摩,欧洲那几个发达地方,摩托车照骑不误,还能待遇升级,有公交车道可以用,法规精细得像鲤鱼腮帮子。日本就不用说了,出行管理精细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摩托车专属国家。东南亚,那就基本上摩托车满天飞,什么禁摩,根本不存在。说到环保和治安,国际上都靠法规和科技管控,选择自由,人人都认可。关键还在于,国外的公共管理更倾向精细治理,而不是一刀切,既不影响市场,也不伤害市民自由。
其实,说穿了,禁摩的一个底层原因就是怕影响产能升级,想逼着企业转型,把电动车提起来。这样理论上没错,但你不能为了产业升级,把用户的需求踩在脚下。很多政策搞成了企业改结构,老百姓却被当小白鼠。
解禁摩托车会发生什么?这问题还真不是简单算个账。摩托车除了买车,还带动巨大后市场,改装、维修、装备、文旅,全是一条链子。如果你放开禁摩限制,别的不说,光一个20到30个城市给摩托车解禁,估计一年能拉动数千亿的市场。加上改装和装备,很多摩友一辆车能折腾两三年,好几万都花不眨眼。这还不算带动旅游业,摩托自驾的活动多了去了,加油站、维修点都跟着忙。再算上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制造商、售后服务、保险,都是链条里的肉。
现在有些城市已经开始动起来了。比如西安,摩托解禁之后,堵车竟然减轻不少。这看着不合常理,但其实摩托车灵活,不占路,通勤效率高,一辆摩托顶两三辆汽车的位置。给大城市解禁,还有利于释放地下经济,很多摩托租赁、维修、装备,平时都靠灰色地带撑着,一旦阳光普照,市场就活跃起来。还别忘了,有人拿摩托车当爱好,愿意花钱、愿意参与,这部分消费被束缚了,社会经济就像被憋的气,忽然能透口气。
有些人担心摩托车解禁后,电动车市场受阻,其实大可不必。很多电动车用户,本身买不起汽车,买摩托车反倒不是首选。摩托车有自己的固定客户群体,休闲、长途、情怀、改装,这些都不是电动车能完全替代的。电动车照样可以做城市短途晋升,摩托车开辟长途和爱好市场,两者并行不悖。市场需求本来就不是单线进化,就像面包、米饭、面条,能一起卖,没必要把摩托和电车捏成死仇。
禁摩限摩有点像堵住自来水龙头,觉得能减少用水量,但一旦解禁水龙头,地下水四处流窜,反而增加了风险和成本。政策没有提前考量好,等于把市场活力关在笼子里,想改革的时候,又费劲造锁,实在划不来。而且摩托车产业链体量大、就业面广,一旦解禁,维修、销售、保险、文旅,都会进入爆发期。看着西安、济南等城市的“松绑”体验,堵车可以缓解、产业能增值、旅游热度提升,这是多赢的买卖,抓住机会不香吗?解禁摩托车在经济和就业上都能带来正增长。
再说点实际的,现在国家关于摩托车驾照也在放宽,比如年龄上限涨到70岁。这样一来,很多退休人士骑摩托出游都不是难事,这不也是激活文旅和消费市场吗?你要想象一个画面,未来国道省道上,摩托车像风一样飘过去,带动高速服务区的销量,再牵动沿途的饭店、民宿,还能带动保险、加油等相关行业。每解放一步,就是让钱多流一转,经济自然活跃。
当然,解禁摩托车也不能变成无序奔跑。放开政策不代表不要管,速度限制、改装规范、事故保险,加上智能交通管理,都能解决大部分出行安全问题。国外能做到,我们也不是做不到。管理精细点、数据公开点、教育到位点,别把买摩托的人都当成违法者,社会自然会有更大的活力空间。
说到底,摩托车和电车不是你死我活,是共生共荣。解禁摩托车,其实是尊重选择权,也是顺应消费升级的需求。经济如果要有活力,就得让钱流动,满足多元需求。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不该被困在单线思维里,就像吃饭不该只有馒头和稀饭,摩托车、电动车、汽车、自行车,各取所需,经济自然繁荣。
现在的摩托市场已经到了拐点,如果政策能及时跟上,消费潜力不止千亿,是可以持续挖掘的。别让历史的包袱拴住脚步,一味“禁”只会让产业绕弯走,给出市场自由,是治病良方。摩托车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个被低估的消费力“发动机”,只要给点空间,市场就能奔腾不息。那些对摩托车的片面判断,都是时代的偏见,时间和数据会最终说话。
摩托车很可能不会因为电车崛起而消失,反倒会在互补和创新中找到新路。等千家万户能随时骑摩出行,既能拉动经济,又能增加就业,又能让城市生活更自由多元,也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骑行快乐”。你说,这样的市场,谁不想要?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