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流传着一组数据,一看真的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新能源车企某品牌,今年上半年居然亏了大几十个亿。是亏哦,不是少赚,是实打实地放血。而且更吓人的是,这家品牌同时还发布了销量数据,单月交付量突破40000辆,同比翻了几倍。销量噌噌往上涨,亏损却像个无底洞,怎么听都不太正常。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对劲啊,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是在干啥?”甚至还有人开始唱衰新能源行业,说这帮造车新势力是在烧投资人的钱,迟早要完蛋。也有人把账算到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上,觉得这些企业靠补贴活着,政策一取消就彻底没戏。但这些声音说得都太表面了,数据确实吓人,但我们还得拆开来看清楚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先捋一捋账面上的数字。亏损几十亿看着夸张,但我们得想清楚亏的钱都去哪了。卖车是亏的,但毛利率其实比你想象中要好得多。某些头部新能源品牌公布的毛利率大概在10%-20%之间,已经不算低了。更别提那些涨价的车型,比如高端SUV、智能电动车,这些车毛利率可能还更高一些。那问题出在哪呢?一查开支就明白了。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大头吃掉了绝大部分收入。
尤其是研发费用,新能源车企在这块花的钱,放在传统车企眼里都算是“狠人”。以某新势力头部品牌为例,2023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超过50亿,占营收比重快赶上30%了。对比一下传统车企,哪怕像丰田、大众这种巨头,研发占比最多也就10%。而那些销量还没上规模的新势力品牌,研发占比更是高得离谱。就这架势,不亏才怪。
再看销售费用。很多新能源品牌在拓展渠道时,选择自建直营店,或者和第三方合作搞体验中心。听起来高大上,但问题是,这玩意儿贵啊。光是租金支出、人力成本、装修维护,都是一笔天文数字。传统车企大多是靠4S店卖车,成本由经销商承担,品牌方只需要坐收返利。两种模式一对比,谁轻谁重就显而易见了。
还有一块隐形成本,就是充电网络。新能源车除了车本身,充电桩也是个大坑。像特斯拉这种全球化布局超充网络的企业,每年光是建桩的钱就能烧掉好几个亿。国内新势力也在学这一套,除了做家用充电桩,还要自己建公共充电站。短期来看,这些投入可能没法直接拉升销量,但车主体验上去了,长期口碑就是这么砸出来的。
那问题来了,这种花钱模式正常吗?答案是:放在新能源赛道里,还真挺“正常”的。大部分新势力车企目前都处在“战略性亏损”的阶段。说得直白点,就是先花钱抢占市场,等销量规模上来了,再慢慢赚钱。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套路,当年互联网行业也玩过这一套。比如某电商巨头最初几年也是年年亏损,账上资金全用来补贴消费者和商家,但等市场份额做起来了,再回头涨价、扩品类,利润转瞬就起来了。
再看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他们的日子也没好到哪儿去。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的投入同样大得吓人,只是因为主业燃油车还能撑着,账面不至于太难看。比如某国内头部车企,2023年半年报显示新能源部门亏得一塌糊涂,但燃油车业务利润还算稳,所以总账看上去勉强能平。而那些“油转电”的外资品牌,情况更复杂。既要保住燃油车市场份额,还得跟新势力抢新能源蛋糕,投入和压力一点都不小。
说到底,新能源车企目前的亏损,是整个行业早期阶段的必然现象。技术迭代速度快,市场竞争激烈,谁都不敢慢一步。烧钱不是为了浪费,而是为了抢时间。车是个高度复杂的产品,从底层技术到用户体验,每一环都需要真金白银砸出来。相比短期赚钱,新能源车企更看重的是品牌认知度、用户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但这不代表所有亏损都是合理的。行业里确实有些品牌,把投资人的钱当流水哗哗地用,最后连个完整的产品都没落地。这种企业大概率走不远。但那些顶着亏损还能稳步扩展的头部品牌,基本都有清晰的规划。比如某新势力巨头,虽然亏损数字吓人,但今年的研发重点已经从硬件转向软件,开始布局自动驾驶订阅服务。这种模式一旦成熟,后期利润率可能比卖车还高。
所以呢,别光盯着亏损数字吓自己,也别轻易唱衰新能源行业。这个阶段的“烧钱”更多是为了把赛道铺平,等市场格局稳定了,赚钱只是时间问题。当然,投资者和消费者要盯的不是企业亏了多少,而是它的钱花在哪、未来路怎么走。如果方向对了,亏损就是成长的代价;但如果方向错了,那花的钱再多也是打水漂。
总结一下:新能源车企的财务数据看着吓人,但拆开分析,其实背后逻辑并不复杂。它们不是在乱花钱,而是在抢占未来市场的入场券。短期亏损是战略性选择,关键还是看它们能不能走到赚钱的那一天。而作为旁观者,我们也要学会透过数字看本质,别被账面上的“亏损”吓跑了。毕竟,玩得起长线的,才是真的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