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那一声倒计时落地,工厂内灯光亮起,有人按下启动按钮,一台香榭米色的新车缓缓驶离生产线。
氛围有点像法医开棺验尸的现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着看里面藏着什么。
只不过这回,棺材里躺着的不是“谁”,而是一辆号称“国民好车”的埃安UT super 1号车。
说实话,现场除了彩带和掌声之外,空气里还弥漫着一股子悬念:这车,真能做到“买车像买电器一样方便”吗?
要是买车真像买电饭锅,一边下单一边选颜色、功能和赠品,消费者会不会有点不适应?
如果你是现场工人,抑或在屏幕外观望的普通人,面对这辆电商渠道首发的新能源车,心里多少会嘀咕一句:它能跑多远?
电池会不会像手机一样,才用两年就得换?
先撇开情绪,咱们拆解下这件事的证据链。
京东、宁德时代、广汽埃安三方联手,在长沙高调下线“第一辆车”。
这不是小打小闹的试水,背后站着国内电商、动力电池、整车制造三家头部玩家。
产品本身主打几个关键词:500公里续航、99秒极速换电、电池可买可租、快充和慢充双兼容。
从市场调研来看,用户的关注点也一目了然:价格低于10万、大空间、座椅舒适、安全、续航。
这些需求,几乎把“国民家用车”定义得死死的——便宜、省心、够大、能跑、不容易出事。
车本身还有些噱头,比如2750mm轴距、A级外观B级空间、华为云车机、倒车AEB、安全一体门环。
说起来也是科技感满满,听起来甚至有点像咱们法医圈里新上岗的DNA检测仪,外表普通,功能全靠内里升级。
但拉回现实,作为旁观者,我必须承认:变革的力量往往不会选择声势浩大地现身。
它喜欢用一辆看似普通的车、一次不动声色的下线仪式,把未来的可能性悄悄塞进现实的缝隙里。
车能不能真成为“新家电”,用户能不能像买电饭煲一样买车?
这事儿,远比“线上首销”四个字复杂。
从专业视角来看,这件事的“创新”到底靠不靠谱?
让我用捡尸体的耐心,按部就班地解剖一下。
首先,电池可买可租,补能可充可换,确实解决了用户在用车初期最头疼的焦虑——续航和补能。
99秒换电,在理论上可以解决“充电时间长”这个老大难问题。
电池租赁、购买的双向选择,也把用户的经济压力拆分成“买车”和“用车”的两步棋,下单时没钱也能先把车开回家,后续按需补票。
不过,冷静一点说,这种模式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换电模式其实早在蔚来、北汽等厂商里小范围试点过,成效有限。
为什么?
因为换电站网络、标准化兼容、运营成本这些现实问题,远比“99秒”这个数字复杂。
就像法医验尸,找到死因远比看一眼尸体困难。
用户在家附近没换电站,或者换电站排队,99秒再快也只是理论值。
再说价格低于10万和大空间。
这看起来像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回应,但也隐含着成本控制与功能取舍的无声角力。
500公里续航、B级空间,听起来很美。
但要知道,任何产品参数都是一组妥协的平衡:空间大,意味着车身更重,续航压力随之而来;电池容量大,价格就不可能太低。
哪怕电池租赁能分摊部分压力,厂家最终还是要在配置、成本和利润之间跳舞。
站在旁观者角度,我能理解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但用户有没有想过,买入门级车型的你,可能开到手的是“被阉割”的体验?
回到线上独销模式。
让用户像买电器一样买车,听起来是对传统4S店体系的颠覆。
在理论上,这能让中间流通环节减少,厂家接触用户、收集数据更直接。
但别忘了,汽车这碗饭从来没那么好吃。
买电器最多就是坏了扔,买车出一点问题可关系到人命。
售前体验、售后服务、维修保障,这些老大难问题,真靠一根网线和几个快递员能解决?
电商卖车早有前科,不少品牌试过线上首发、无接触购车,最后大部分还是乖乖回到线下。
原因很简单,远程下单的“确定感”永远赶不上亲手摸一把方向盘。
说到这,不免得自嘲一句。
法医查命案,总有人问:“你们会怕看到死人吗?”其实我更怕看见活人被骗。
从业十几年,见惯了各种“创新”,知道有些革命最后会变成“自我感动”。
比如这次的买车新模式,很有可能走完一圈,又回到原点。
用户真的接受线上买车吗?
售后出了问题怎么解决?
线下维修点跟得上吗?
这些问题,短时间内只能是问号。
当然,不能否认这场下线仪式和背后的三方联手,为行业注入了新变量。
京东的流量、宁德的电池、广汽的制造,这三者的“化学反应”确实值得观望。
就像某些命案现场,表面看着没什么关联,实际上一根发丝、一个指纹,往往能牵出全案真凶。
这辆车能不能撬开电商卖车的新局面,就看后续用户口碑、售后承诺、配套服务能不能跟上。
至于那些黑色幽默,行业人都懂。
比如,99%用户把安全排首位,但每次买车都被销售忽悠着上“舒适包”和“氛围灯”;比如,大空间成了刚需,可到了拥堵城市“停车入库”成了考验智商的难题。
电池可租可换,听着像是灵活用工,实际还是得全社会埋单。
法医查案追求证据链闭环,卖车这门生意,闭环永远在路上。
写到这儿,倒也不想给这辆“第一车”下什么结论。
创新的路上,失望和希望总是并肩而行。
只不过,每一次技术革新和渠道颠覆,背后都是无数普通用户用“钱包”和“时间”投出来的票。
这辆车究竟能不能成为中国家庭的“新家电”,还是变成又一个短命网红,得看市场的脸色。
如果你刚好也在犹豫,要不要等着11月9日按下“预订”按钮,不妨先想想:你真的准备好,用一次线上下单,换一个可能需要99秒补能、也可能99天后才来售后的新体验吗?
毕竟,买车这件事,和验尸一样,都是“生死攸关”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