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刚毕业的小年轻发了条动态,问现在买个十万的车是不是挺丢人的,感觉周围谁谁都提了宝马。
这话听着真有点恍惚,好像我们早就不关心油耗和保养,人均座驾三十万起步了。可你只要在早高峰的环路上堵上那么半小时,就能瞬间回到现实。视线所及,哪有那么多蓝天白云标,满满的都是白色车身的轩逸、朗逸,像一条条工整的鲫鱼,拥挤着,缓慢挪动。车窗里,不是探头探脑的孩子,就是副驾上那个没来得及吃的包子。
这才是真相,冷冰冰的真相。有人扒了数据,去年国内卖得最好的轿车,日产轩逸,一年交付了超过50万辆,平均每天就有近1400个家庭把它开回家。而榜单前十名,没有一款车超过15万。你以为的消费升级,其实在庞大的真实市场面前,连个浪花都算不上。真正的国民车,就是那些在建材市场和菜市场门口最常见到的哈弗H6,后备箱里塞过装修工具,也装过一家老小的行李。
那“宝马遍地走”的错觉又是从哪儿来的?
很简单,人的注意力天生就偏心。十几辆朗逸开过去,你眼皮都懒得抬一下;可一辆3系飞驰而过,发动机的声浪总会让你下意识地多看两眼。这惊鸿一瞥,就在你的记忆里加了权重,久而久之,大脑就被自己给骗了,误以为这少数派才是主流。
算法更是个中高手,它最懂怎么喂养你的错觉。你今天刷到个“喜提宝马”的视频,点了赞,明天它就敢给你推一整个车库的豪车。平台需要流量,而炫耀恰好是最高效的流量密码。北京警方就处理过一个案子,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天天在网上晒自己的奔驰E300和成捆的现金,搞得像个青年才俊,背后其实是靠着诈骗来的钱贷款买的车,目的就是为了骗更多的人。
在这种信息茧房里待久了,人是会产生认知偏差的。很多年轻人还没踏入社会,就已经被这种虚假的繁荣绑架了,觉得年薪百万、豪车在手才是人生的及格线。
可现实的账本,远比想象的要沉重。一个在上海工作的程序员小张算过一笔账,他月薪一万五,在同龄人里算不错的了,但刨去房租和日常开销,一个月撑死能攒下八千。想全款买辆15万的车,他得不吃不喝不生病地攒上将近两年。这还是在不考虑家庭支持的情况下。能凭自己本事,在三十岁前全款买下15万级车型的年轻人,已经跑赢了绝大多数同龄人。
所以,大部分人的选择是什么?是成都那位当老师的李女士,买辆12万的合资车,首付掏了5万,剩下的做贷款,每个月还两千块。用她的话说,“压力不大,手里还能留点活钱应急”。这才是最真实的中国汽车消费观——理性、务实,在能力范围内给自己和家庭最好的选择。
我们再把视野拉大点,看看省份数据。全国私家车保有量最高的两个省份,不是北京上海,而是山东和广东。这两个人口过亿的经济大省,勾勒出了中国汽车普及最真实的轮廓。在山东的县城,几乎家家户户院里都停着车,五菱宏光的身影随处可见;在广东的工业区,一眼望不到头的停车场里,停满了十几万的代步车,它们是无数打工者奔波的见证。
所以,当你再看到网上那些“人均百万”的帖子时,不妨走到窗边看看楼下的停车场。那里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故事,只有一辆辆安静停放的家用车。傍晚时分,开五菱的车主拎着刚买的青菜回家,隔壁车位的轩逸里,孩子正对着后座的玩具咯咯地笑。偶尔,一辆宝马3系缓缓驶入,静静地停在它们中间,没有引来任何特别的目光。
网络上的喧嚣,终究是网络。生活真正的质感,藏在那些无人关注的、朴素的日常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