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刚刚落下帷幕,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的灯光亮起,有那么一瞬间,我差点以为自己误入了一场汽车新势力的“交车仪式”。大厅里,雅迪、爱玛、台铃等电动车品牌在聚光灯下排兵布阵,几台“智联电动车”就像刚完成DNA升级的钢铁侠——底盘贴满传感器,中控屏闪烁着蓝牙、WiFi、GPS的图标,仿佛下一秒就能召唤云端大脑开启自我驾驶模式。而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则像在走一场没有硝烟的发布会,言语间透露着一场产业蜕变的隐秘野心。如果我是一个普通市民,看到这堆闪闪发光的新型电动车,心里大概率只有一个想法:这玩意儿,到底有什么底气敢去全球撒欢?
所谓底气,从不简单等同于把电池塞大一点、马达调快一点。要知道今年重庆电动车产量已达300万辆,本地配套率超过60%。这些漂亮数字并不稀奇,真正吸引眼球的,是一份发布不久的《重庆市智联电动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明白白把目标定死在2027年年产量超过1500万辆,直接盖章要建成全球产业基地。目标是全球走,不是小打小闹的附近出门。
行业内的“智联”究竟是什么?有人给电动车装了能呼叫云端的“大脑”,这让它们不仅仅止步于交通工具的命运,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会思考的“智能终端”。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些“小钢炮”可以通过云端协同,实时感知环境,自动优化服务,甚至有望让未来的“黑车”都上了户口。用专业术语说,智联是智能+联网,既要有环境感知和数据分析,还能接入移动通信、互联网和位置服务网,数据流动让车辆、企业、用户和主管部门都找到了“靠谱的坐标”。
头部企业早就不想和同行继续互怼价格战了。毕竟,这种低端内卷,跟一群人在河边抢鱼吃没什么区别——鱼始终有限,折腾狠了自己也饿得快。眼下,全面智联不只是提升产品溢价、摆脱平庸,还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安全治理、绿色低碳、城市交通管理、消费者体验,从政府到用户都能分一杯羹。有点像“孙悟空翻出五根金箍棒”,干的是多线作战,想拿的是通吃全场。
电动车“聪明”了,电池自然也不能再当糊涂虫。天能电池的相关负责人奉命上线,他们直言,以前铅酸电池用着跟拆盲盒一样——拆开才知道是惊喜还是惊吓。现在有了智联,电池全生命周期可追溯,企业能实时监控、推送最佳充电策略、延长寿命,用户只需盯着手机APP,就能知道自己的电池什么时候衰老、什么时候跳舞,甚至提前预防“自燃”。如果你用惯了电动车且对电池抱有怀疑,看见这套智能管理系统,多少能感受到点“科技带来的安全感”。
既然搞智联电动车,数据自然成了产业的“命根子”。中移物联网在会上介绍,正牵头打造一套“产业大脑”,号称要用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AIoT底座,把各条产业线集合起来,对接用户分析、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听起来高深,实际逻辑很简单:芯片像探头,终端像眼睛,数据信息像血液,所有业务流动的地方都能被数据监控到,最终让企业和政府在决策时有底,不至于像开老电影一样靠“主观臆断”。而产业大脑不仅给企业赋能,还要给政策评估、风险预警带来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像是个“中央指挥室”,让全国各地的电动车都不再“各自为政”,而是通力协作,打通出海通道。
不过,电动车出去闯世界,不是单靠几家龙头企业的“自信心爆棚”就能赢。在雅迪副总裁的桌前,谈到“抱团出海”,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排队打水的场面:谁家有水管,谁站定制高,后来大家合伙铺管道,才没搞出‘水权战争’。在全球市场这条大江里,“单打独斗”就像一个人划木筏下暴雨,难免沉船,只有把各家“舟楫”绑在一块儿,才能风浪无阻、不至于被洋流冲散。统计数据显示,东南亚、非洲、拉美市场正在用“油改电”的政策猛推电动车,预计未来几年会出超一亿辆新增空间。与其说国内企业被打到墙角,不如说正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会。
但机会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馅饼。真正的竞争力,一半看供应链的强度,一半看技术融通的深度。从2007年开始雅迪就布局全球,如今在十几个国家建有研发制造基地。可在我看来,中国智造的品牌形象,要想影响世界,标准输出与绿色生态的建设比“砸钱做广告”更靠谱。出海不能光靠情怀,更不能靠“小作坊侥幸”,所以联合参展、联合推广、分享技术和资源,把自己的“游戏规则”写进国际话语体系,也许才是下一阶段的核心牌。
说到物流,不得不提谢世康的方案。“渝车出海”平台听着高大上,本质却是优化“运力分配”,让车企、电摩、油摩、智能制造产业都能搭同一班快车,从制造到运输都能省钱省心。物流资源的最优利用,听起来像砍成本的把戏,但实际上是把整个产业链的短板勾连起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果你问我,重庆智联电动车做全球化凭什么有底气?我只能说:产业链够强,技术标准在手,物流体系打通,数据服务做深,企业之间联动,这些才是底气的底色。就算行业里多的是“智商税”套路和“技术概念”泡沫,终归还是那句话:你想在世界舞台起舞,首先得保证不是自己给自己点错了道具。
当然理性分析归理性分析,黑色幽默还是没法省——以“智能化”为名的产品,不乏最后只能在云端睡觉,地下停车场仍然随处躺。所以产业升级的路上,最怕的不是没本事,而是自以为已经足够“智联”。智,未必代表智商爆表;联,未必真能通天下万物。国内“三车并进”,国外一片蓝海,谁能第一个把“标准化、智能化”的电动车卖到巴黎街头,成为下一个拼多多出海样板?暂时没人敢写下绝对答案。
如果你是产业一员,或者只是骑着电动车的普通人,不妨思考下这个命题:“全面智联”是出海奇迹的密码,还是又一个资本造梦的“热词”?当电动车成了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名片,我们究竟在输出什么?技术、管理、低碳生态,抑或只是流水线上的速度与激情?这场全球化竞赛,重庆电动车已经下注,剩下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需等待和见证的答案。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