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大洗牌,价格战激烈,小品牌难熬

最近汽车行业的热闹劲儿,真比春运还热闹。有大佬直接放话,说三到五年之后,只剩下“花系”“米系”和“其它”几种车了。听起来挺吓人,但细琢磨,这事儿还真不是空穴来风。有人觉得这闹腾是不是做秀?但你仔细看,这些话是谁说的——小鹏的何小鹏、华为的余承东、比亚迪的王传福,一个比一个懂行。这咋突然就进入大逃杀模式了?

你别说,这事儿其实还真像智能手机当年那场混战。去过数码城的都知道,最开始都是百花齐放,小众新品牌不断冒头,结果几年过去就剩那仨仨俩俩,还一个比一个猛。现在轮到汽车行业了——新品牌年年冒,年年死。大街小巷新车名字都记不过来,价格战更是打得人头晕眼花,十几万的车拉到七八万,今天刚买明天就降价,让人心塞。但表面热闹,背地里都在拼命活命。

你细想,这样的局面到底对咱们消费者友好还是不友好?表面看起来,选择多了,价格没底线,谁不乐开花?但你敢买那种明天可能破产的品牌么?你瞧那威马的车主,一个车坏了奔波无门,二手车当废铁卖,说好的“终身质保”,结果人家品牌的“终身”比你车报废还快。这一出闹剧可是现实发生的,很残酷也很真实。真到那天,谁还敢做“小白鼠”?所以鬼才何小鹏才说:你想坑人就劝他去创业造车。

那为啥会变成淘汰赛?余承东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新能源大潮已经来了,而且快得飞起。油车市场肉眼可见在变小,新能源市场逆势“爆发”,各种补贴、各种政策,都把车厂赶得没命加速,不冲就等死。这时候你手头没技术、没资金、没供应链,就更玩不转。每年几百亿研发资金,小厂根本招架不住。技术还真是一分钱一分货的世界,没底蕴的小厂只能靠吹,吹完了第二年就销声匿迹。

华为这角色特别有意思。任正非说“只帮不造”,但看看现实,问界一车卖出了不少大品牌都嫉妒的销量。硬件、软件通吃,供应链又稳,做OEM和技术供应商也毫无压力,简直像汽车界的黄金“卖铲人”。你说它不造车?但只要行业赢家里有家需要华为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那它就等于稳吃分红。你要说以后中国车市没华为,不现实;但你要说华为不是赢家,更没人信。技术底牌在手,和谁合作都能活,而且活得滋润。

再说说“华系车”和“米系车”。其实“华系”无非就是本土力量了,比亚迪、吉利、长安、红旗这些,技术、资本和本土市场归一,近几年还扎扎实实打开了海外市场。你看比亚迪去年订单,把车价压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还敢喊“电比油低”,那不是吹牛,而是真有那技术,有那规模。别看小品牌倒一片,但大品牌技术积累、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早就拉开差距。这就是未来车圈输了拼硬实力、拼综合战力的节奏。

米系啥?当然是指的特斯拉。你别看上海特斯拉开工,国产后降价速度让本土公司咂舌,但人家核心技术(特别是三电系统和自动驾驶)依然一骑绝尘。至于未来别的合资、欧美、日系品牌,在卷技术、卷价格、卷服务这些事儿上的优势越来越小了。别看丰田、本田那么牛,新能源车时代它们要是跟不上步伐,也只能退场。历史上数得上牌面的品牌,没两年就归隐了多少?手机行业刚开始谁会想到摩托罗拉、诺基亚最后都熄火了?

车企大洗牌,价格战激烈,小品牌难熬-有驾

车圈的马太效应其实这两年已经慢慢成型。同济大学的教授都敢放话,以后没到200万辆年产的,直接宣判生死。为啥?因为汽车是超级重资产行业,光搞设计、搞工厂、搞供应链还不够,市场、金融、售后、渠道都是大头。小厂活着根本没法摊薄成本,价格一卷就赔钱,长期下去鬼才能扛得住。智能手机为什么最后只剩那么几家?道理一模一样。所以有时候咱们普通消费者吐槽选择少了,其实最后还是要在头部品牌里比谁家炸鸡香。

车企大洗牌对老百姓真是利大于弊吗?我觉得应该说是“利弊兼有”。你买车肯定希望有绝对保障,头部企业活得久、有售后、二手车保值、技术成熟,但与此同时,创新多半也是靠小玩家弄起来的。想想看智能手机行业刚出的时候,多少奇思妙想来自那些没名字的小公司,最后全被巨头摘了桃子。车圈也是,等只有大厂剩下,你就只能等着大厂慢慢更新,创新速度多半慢下来了,价格竞争也容易变得懒散。

再往前想一步,还有点耐人寻味。为啥现在最火的,居然是造AI、做系统、整芯片这些公司?华为在这件事上的分量太明显了。未来的汽车,不再是“铁壳子+发动机”那么简单,更多的是智能、数据、算法、生态。你手头光有四个轮子那没用,要把车做成大号手机,大号智能终端,这才是门槛。“谁有核心算法、谁有大数据生态,谁能让你的车越来越聪明”,这才是未来决胜的关键。有人说华为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博世+高通+英特尔”三合一,这说法看着夸张但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车企大洗牌,价格战激烈,小品牌难熬-有驾
车企大洗牌,价格战激烈,小品牌难熬-有驾

三到五年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说长不长,说短还真不短。这段时间,大品牌会疯狂加速投入,不断淘汰边角厂;小品牌能不能熬出头看天意;资本看谁能笑到最后才会继续宠谁。如果你是普通消费者,这时候淘便宜也别全贪实惠,还是看品牌、看售后、看技术积累,否则很容易踩坑。新玩家也不死心,说不定谁能熬到下一轮风口,但这中间多的是无名英雄倒下。真如余承东说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会接近100%,油车被边缘化,剩下的格局那就是靠实力说话。

换句话说,这场淘汰并不是“大家一起变好”,而是“谁活下来谁说了算”。头部玩家掌控定价权、资源、供应链,小玩家能不能活看天意。至于未来是谁最后打上胜利的烙印,其实不用多猜。比亚迪、吉利、华为系玩家肯定很难死,特斯拉这种米系对手大概率也会留下——毕竟市场大,不同需要,不同分段。其它品牌?除非能干出特别炸裂的技术、特别差异化的路线,要不走的是苟命路子,而且天天心惊胆战。

这个局面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以后选车别只看颜值,得琢磨稳不稳定、保不保值、技术是不是玩真的。你要追求极致性价比只能趁这几年的窗口期搏一把,等行业洗牌一轮,车市会比手机行业还冷静,大浪淘沙,看见金子就好好捧着,别再做炮灰。

车圈大洗牌,看着欢乐,其实各有各的不容易。你说三到五年后还能剩几家?其实谁都不敢马上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戏最后是寡头吞天下,创新、体验、存量用户、技术全到位的才能笑到最后。你说你着急选车,别光看广告,更别只信价格,还是看品牌底蘊。最后,咱们就边看热闹边数数,到底是“花系”更能打,还是“米系”还能坚挺?还是哪家黑马能逆流翻身?说不定哪天,车圈真整出个新的“诺基亚”,让人哭笑不得。

等到那个时候,咱平头百姓不用想太多,只求别再一天一个品牌跑路,只求售后还能联络上人,这轮大洗牌虽有阵痛,但只要最后产品更好,服务靠谱,价格再实惠一点,你说这买卖亏不亏?所以,与其说惋惜洗牌带走多少牌子,不如想一想,等到牌局定了,咱们普通人得到的到底是更大的便利还是更多空虚。世道好坏,最终不过一桩桩买卖,愿车圈大戏,留下一点人情味和初衷吧。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