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稿,直接拉响行业警报:生产资质审查新增8项“否决条款”,企业若2项不达标立刻出局,技术实力薄弱的小厂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上海、杭州等限牌城市已试点取消绿牌免拍牌、不限行特权,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即将站上同一起跑线。
乘联会数据测算,20万级电车因购置税、车船税、保险费用上涨,购车成本将飙升近2万元,那些冲着免费牌照买电车的人,钱包要先挨一刀。
购置税优惠收紧,省下的钱不够交税了
2025年购置税减免政策虽延续,但门槛更高:30万以上车型免税额封顶3万元,插混车电耗要求提升15%,低温续航衰减超35%的车型直接失去补贴资格。
以上海为例,混动车虽被踢出绿牌名单,销量却逆势增长15%,消费者用行动证明,刚需从来不是政策,而是实打实的低油耗和零续航焦虑。
地方特权全面退场,绿牌光环失效
杭州燃油车限行政策覆盖全城高架,绿牌车主曾享受“全天畅通”福利;如今新能源车早晚高峰同样限行,38%因牌照选电车的用户面临“特权消失”的尴尬。
残酷的是,北京新能源指标申请门槛升级:需连续缴纳社保满1年,竞价指标比例涨至30%,个人中签率跌破新低。
尾部车企集体退场,代工厂成唯一生路
工信部明确未来新建新能源车企控制在10家以内,现有119家传统车企中仅三分之二能存活。
行业利润率已跌至4.4%,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单车亏损超4万元,三四线品牌被迫转型为比亚迪、小米代工。
固态电池与超充网络定生死
宁德时代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蔚来ET7续航飙至1000公里;而仍用磷酸铁锂电池的小厂,充电效率落后头部品牌两代。
华为、特斯拉超充站覆盖90%高速服务区,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成标配,没自建充电网的车企,用户连展厅都不想进。
智驾系统沦为入场券
L3级自动驾驶从“高端选配”降级为“基础配置”:比亚迪全系车型标配L2+系统,小鹏XNGP覆盖50城,华为ADS 3.0甚至下放到10万级车型。
某新势力品牌因智驾系统误刹率超标,上市三天遭车主集体退订,没核心算法的企业,价格战都打不起。
技术红利爆发,7万块买混动神车
比亚迪DM-i混动系统将价格打穿地板:入门车型降至7万区间,纯电续航超200公里,市区通勤成本堪比地铁。
理想L9标配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充电10分钟补能600公里,续航焦虑? 那是燃油车时代的古董话题。
智商税消失,配置越级反杀
小米SU7 Ultra搭载骁龙8295芯片+城市领航系统,售价却比预降28.5万;五菱宏光MINI EV竟配自动泊车,新手秒变老司机。
消费者调研显示:72%用户因“标配激光雷达”放弃合资燃油车,智能座舱成购车首要指标。
二手车市场迎来春天
欧盟关税新政刺激车企狂甩库存:比亚迪e2欧洲售价仅1.8万欧元,国内同款二手价跌破5万;宁德时代电池衰减检测技术落地,二手车残值率提升27%。
政策倒逼下,混动车型意外登顶:上海取消绿牌后,插电混动销量暴涨15%;理想L系列单月交付破5万,增程式技术被嘲“落后”却最赚钱。
油车车主抱怨多年:“绿牌车免税随便开,我们加油还补贴他们? ”如今政策天平终于摆正。
当充电比加油更快,智驾比人驾更稳,谁还需要特权? 这场大浪淘沙后,活下来的车企靠技术说话,买车的消费者用脚投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