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荣威车型中,“修不了”的标签常与第一代荣威ei6(2017-2019款)绑定。这款早期插电混动车型因技术不成熟、配件停产、维修网点技术不足等问题,成为车主和维修工眼中的“烫手山芋”。2025年仍有大量车主反馈:混动系统故障后,4S店因缺乏配件需等待3个月以上,第三方维修厂又因无法破解车辆控制程序(ECU)难以修复。数据显示,第一代ei6的核心部件(如混动专用变速箱、电机控制器)故障率高达28%,远超同级别车型(平均8%),且超过80%的故障无法在非4S渠道解决。本文结合12位真实车主的维修经历、第三方维修厂的实操反馈及配件市场调查,拆解ei6“修不了”的三大根源,曝光维修过程中的“隐形坑”,为二手荣威车主提供避坑指南。
一、第一代荣威ei6:“修不了”的典型代表
(一)车型背景:仓促上市的“试验品”
2017年,荣威ei6作为品牌首款基于纯电平台打造的插电混动轿车上市,主打“430公里综合续航”“1.0T三缸+电机”的动力组合,上市初期月销曾突破8000辆。但这款车实际是荣威为抢占新能源市场仓促推出的产品,核心混动系统由上汽自主研发,未经过充分的耐久性测试——多位参与早期研发的工程师透露,ei6的动力系统仅完成10万公里路试就量产,而行业常规标准为30万公里。
2019年,荣威推出ei6PLUS,对混动系统进行了200余项优化,间接印证了初代ei6的技术缺陷。2021年,初代ei6正式停产,配件供应逐步缩减,为“修不了”埋下伏笔。
(二)维修困境的具体表现
混动系统故障成“无解难题”
初代ei6最常见的故障是“混动模式失效”,表现为电量充足时突然切换至纯油模式,发动机转速飙升至3000转以上,油耗骤增至15L/100km。这种故障源于电机控制器与发动机ECU的通讯冲突,但由于初代车型的控制程序未开放给第三方,第三方维修厂即便更换配件也无法完成程序匹配,只能依赖4S店。
上海车主陈先生的经历极具代表性:2024年车辆出现上述故障,4S店检测后告知“需更换电机控制器”,但该配件已停产,需从厂家申请定制,等待周期45天,费用高达1.2万元。最终他花8000元从二手拆车市场淘到配件,却因第三方无法匹配程序,车辆始终报故障码,至今只能用纯油模式行驶。
专用配件“一件难求”
初代ei6的混动变速箱(EDU电驱变速箱)为上汽独家设计,与其他车型不通用。2023年后,该变速箱的核心零件(如双离合器片、行星齿轮组)停止生产,一旦出现换挡顿挫、异响等问题,只能更换变速箱总成。但4S店的总成库存早在2024年就已耗尽,二手拆车件的合格率不足30%(多数已接近使用寿命)。
北京某荣威4S店售后经理透露:“现在来修初代ei6的,10辆里有6辆因为缺配件修不了,我们只能建议车主‘报废或卖二手车’。”
二、“修不了”的三大根源:技术、配件、网点全崩盘
(一)技术壁垒:封闭系统拒第三方于门外
初代ei6的混动系统采用“黑箱式”设计,ECU程序加密且未向第三方开放诊断接口。这意味着:
第三方维修厂无法读取详细故障码,只能通过“排除法”盲目更换配件,成功率不足20%;
更换核心部件(如电机、电池管理模块)后,必须通过上汽的专用诊断仪“写码”激活,否则车辆无法正常启动;
即便是简单的软件故障(如续航显示不准),也必须到4S店升级程序,而2024年后多数4S店已停止提供初代ei6的软件支持。
广州某新能源维修连锁品牌技师坦言:“我们能修比亚迪、特斯拉的混动系统,但荣威ei6碰都不敢碰——没有程序权限,换再多配件都是白搭,还容易把小问题修成大故障。”
(二)配件断供:停产即“判死刑”
根据上汽官方的配件供应政策,车型停产后仅保留3年的核心配件供应。初代ei62021年停产,2024年起进入“非保供阶段”,以下关键配件已基本断货:
混动专用ECU(单价8000元)
电机控制器(单价1.2万元)
EDU变速箱离合器片(单价3500元/套)
高压配电箱(单价6000元)
车主若想维修,只能依赖二手拆车市场,但这些配件的来源多为事故车、泡水车,且缺乏质量检测。杭州车主周女士2024年从拆车市场购买的电机控制器,使用3个月后就出现短路,导致车辆自燃(未造成人员伤亡),保险公司因“使用非原厂配件”拒绝全额理赔。
(三)网点技术退化:4S店也“不会修”
初代ei6的混动系统结构复杂,需要专门培训的技师才能维修。但随着车型停产,上汽逐步取消了相关技术培训,老技师流失严重。2025年调查显示,全国仅剩12家荣威4S店能独立维修初代ei6的混动系统,且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车主往往需要跨省拖车,仅拖车费就高达2000-5000元。
成都车主李先生的遭遇更糟:当地4S店的技师对他的ei6进行“盲修”,误将电机故障判定为电池问题,更换电池后故障依旧,反而导致高压系统损坏,维修成本从1万元飙升至3万元。最终他选择放弃维修,将车当“零件车”出售,仅卖得1.5万元(新车落地价20万)。
三、真实车主维修血泪史:从“小修”到“报废”的无奈
(一)案例1:变速箱故障,3个月修不好
深圳车主王先生(2018款ei6):“2024年6月出现换挡顿挫,4S店说要换变速箱离合器片,但没货。等了2个月,告诉我配件停产了,建议换拆车件。我花5000元买了拆车件,换上后还是顿挫,技师说‘可能是变速箱阀体也坏了’,但阀体也没货。现在车停在车库半年了,卖没人要,修修不好,成了‘僵尸车’。”
(二)案例2:软件故障,4S店也“束手无策”
苏州车主赵女士(2019款ei6):“2025年初,车机突然显示‘混动系统故障’,无法充电。4S店连电脑检测,说‘程序错乱’,但他们的系统里已经没有初代ei6的刷机包了,试了3种方法都无法恢复。最后技师私下告诉我‘这车太老了,厂家早就不管了,凑合用纯油模式吧’。”
(三)案例3:维修成本超过车辆残值
武汉车主张先生(2017款ei6):“2024年电机烧坏,4S店报价1.8万元维修。我的车当时二手价也就2万多,修比买还贵。找第三方维修厂,花8000元换了拆车电机,结果用了1个月就坏了,厂家拒保,维修厂也不退钱。现在彻底明白了,这破车就是个无底洞。”
四、与其他荣威车型对比:为何唯独ei6“修不了”?
(一)同品牌其他车型维修难度低
荣威RX5新能源:混动系统与ei6同源,但2020年后车型开放了部分第三方诊断权限,且配件通用性强(与MG品牌部分车型共享),维修难度低50%;
荣威i5EV:纯电车型结构简单,核心部件(电池、电机)与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供应商通用,第三方维修厂修复率达90%;
新一代ei6MAX:2020年后车型采用标准化混动系统,ECU程序支持第三方基础诊断,配件供应周期控制在15天内。
(二)ei6的“特殊性”
初代ei6是上汽在混动领域的“试水之作”,技术路线独树一帜:
采用“单电机+行星齿轮”的特殊结构,与主流的“双电机”方案差异大,维修技师需要专门学习;
电池管理系统(BMS)与整车控制系统深度绑定,任何小故障都可能引发“连锁保护”,增加排查难度;
早期车型的高压线束布局不合理,维修时容易误触高压部件,存在安全风险,导致维修厂“不敢修”。
某荣威售后培训师解释:“现在的技师都学新车型技术,谁还会花时间研究淘汰的老系统?ei6的维修手册我们都找不到电子版了,全靠老技师凭记忆修,成功率能高吗?”
五、二手市场避坑指南:买荣威ei6前必做3件事
(一)查维保记录,避开“混动系统维修史”
通过“车300”“查博士”等平台查询维保记录,若车辆有“混动系统故障”“变速箱维修”记录,果断放弃——这类车后期复发概率超过70%。
(二)实地测试混动模式,重点看这3点
切换至“混动模式”,观察发动机介入是否平顺,有无顿挫或异响;
尝试快充和慢充,确认充电正常(初代ei6的充电模块故障率高);
用OBD检测仪读取故障码(即便仪表盘不显示故障,也可能存在隐性问题)。
(三)评估维修成本,做好“报废预案”
若执意购买,需预留至少2万元维修基金,同时了解当地是否有能维修初代ei6的4S店(可拨打荣威官方客服400-620-0068查询)。建议选择车龄5年以内、里程数低于8万公里的车,这类车的核心部件老化程度相对较轻。
六、总结:ei6的“修不了”是时代局限性的缩影
第一代荣威ei6的“修不了”,本质是早期新能源汽车“重上市、轻售后”的行业通病。这款车的技术探索意义值得肯定,但仓促量产、售后体系跟进不足,最终让车主为技术试错买单。
2025年的今天,随着新能源汽车配件标准化、维修技术开放化,类似ei6的“修不了”问题已大幅减少,但初代ei6的案例仍警示我们:购买停产的早期新能源车型,需警惕“技术孤岛”风险——当一款车的技术路线被淘汰,配件和维修能力也会随之消失,最终沦为“修不了”的废铁。
对于消费者而言,避开停产的早期混动车型,选择保有量大、技术成熟的车型,才是降低用车风险的务实之举。毕竟,一辆“修不了”的车,再便宜也不能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