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个朋友,纠结了大半个月到底买啥车,预算 25 万左右,想买台豪华中型车,一开始眼瞅着 凯迪拉克 CT5 的优惠挺诱人,入门版都降到 21 万左右了,还标配 「2.0T+10AT」,动力看着就带劲,天天跟我念叨 “这配置,不比 BBA 香” 结果真去 4S 店试乘试驾完,转头就订了 宝马 3 系的长轴版。
我问他为啥变卦,他说 “不是 CT5 不好,是真不适合我家情况”,这事让绵挺有感触的,后来查了查数据,发现 CT5 每月销量也就 3000-4000 台,跟 宝马 3 系每月 1 万多台的量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明明价格降到位了,配置也不算差,为啥就卖不动呢?
今天绵就跟大家唠唠,这里面的原因其实挺现实的。
首先得说,现在买豪华中型车的人,需求早就不是 “动力强、操控好” 这么简单了,更多人是奔着 “家用” 去的,毕竟这个价位的车,大多是家里的主力车,要拉老人、带孩子,还得兼顾日常通勤和长途自驾。
但 CT5 在 “家庭场景” 这块,短板太明显了。
就像我那朋友,他有个 5 岁的孩子,试乘的时候特意把童安全座椅装到 CT5 的后排,结果一装完问题就来了:安全座椅占了不少空间,他老婆坐在旁边,腿根本伸不开,膝盖顶着前排座椅背,而且后排头部空间也局促,他老婆 1 米 65 的身高,坐着头都快碰到车顶了。
更别说如果再带个老人,后排中间那个 地台隆起特别高,脚都没地方放,根本没法坐人。
后来他去试 宝马 3 系的长轴版,同样装安全座椅,后排腿部能多出 一拳多的空间,头部也不顶了,中间地台虽然也隆起,但没 CT5 那么夸张,老人偶尔坐一下也能接受。
其实不止他一个人这么觉得,之前看某汽车平台的用户调研,买豪华中型车的人里,60% 都会优先考虑 “后排空间是否适合家庭使用”,而 CT5 的车身虽然不短,轴距也有 2947mm,但车头留了太多给发动机的空间,再加上溜背造型,后排空间被压缩得厉害,说白了就是 “为了运动感,牺牲了家用实用性”。
现在大家买车都务实,没人会为了所谓的 “操控”,委屈一家人的乘坐体验吧?
而且绵发现,现在用户选车,早就不是 “看参数堆料” 了,更在意的是 “整个用车体验的闭环”。
CT5 的 「2.0T+10AT」 参数看着确实漂亮,百公里加速 7.3 秒,跑起来动力也够劲,但日常用车里些 “小细节” 才真的影响感受。
我那朋友说,他在 CT5 上试了试车机系统,想连个 CarPlay,折腾了半天才连上,而且导航的时候偶尔会卡顿,语音控制也不灵光,说 “打开空调 24 度”,系统半天没反应,后来销售解释 “可能是信号问题”,但他转头试宝马 3 系的时候,车机反应就很流畅,语音控制一说一个准。
还有 隔音,CT5 前排隔音确实不错,双层玻璃不是白给的,但后排隔音就差点意思,跑高速的时候,风噪和胎噪比前排明显多了。
另外,他还发现 CT5 的座椅虽然包裹性不错,但填充物有点硬,坐久了会累,尤其是后排,老人坐半小时就说 “腰不舒服”。
这些细节看着好像都是小事,但凑到一起,就让人觉得 “不省心”。
现在的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买豪华车不仅要 “有面子”,更要 “用着顺”,车机、隔音、座椅舒适度这些日常高频接触的地方,一旦有短板,很容易就把人劝退了。
毕竟同价位里,不管是 BBA 还是国产的高端车型,在这些 “体验细节” 上都做得更到位,CT5 自然就没优势了。
可能有人觉得 “买车是为了开,不是为了卖”,但实际上,很多人换车周期也就 3-5 年,保值率高低直接关系到 “将来换车时亏多少钱”。
绵查了查二手市场的数据,CT5 开 3 年的残值率大概在 55% 左右,也就是说,21 万买的车,3 年后卖掉也就值 11 万多。
而 宝马 3 系开 3 年的残值率能到 65%,同样 25 万买的车,3 年后卖掉还能剩 16 万多,中间差了将近 5 万块。
现在经济环境大家也知道,钱都花在刀刃上,没人愿意平白无故多亏几万。
我那朋友就说,“虽然现在买 CT5 能省点钱,但将来卖的时候亏得更多,算下来反而不划算”。
而且不止保值率,CT5 的维修成本也不低,有车主反馈,换个前保险杠就要 8000 多,做个小保养也要 1500 左右,比宝马 3 系还贵点。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买车不光是付个首付和月供,后续的养车、修车、卖车成本都得算进去,CT5 在这些 “隐性成本” 上没优势,自然很难让人下定决心。
还有个绕不开的点,就是电动化的冲击。
现在 20-30 万 这个价位,选择太多了,不光有传统燃油车,还有不少混动和纯电车型。
凯迪拉克虽然也有电动车型,比如 IQ 锐歌,但定价太高,都快 40 万了,跟 CT5 的目标用户根本不重叠。
而 CT5 至今只有燃油版,连个混动版都没有,这就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绵有个做汽车销售的朋友说,现在来店里看 CT5 的客户,有 三成都会问 “有没有混动版”,毕竟市区开混动更省油,日常通勤成本低。
尤其是对比同级别的竞品,比如 奔驰 C 级有混动版,比亚迪汉 EV 的价格也跟 CT5 有重叠,这些车要么省油,要么用电成本低,还能上绿牌部分城市,对用户的吸引力自然更大。
CT5 死守着燃油车不放,等于把这部分追求 “经济性” 和 “新能源牌照” 的用户拱手让给别人了。
不是说燃油车不好,而是现在的市场环境变了,用户有了更多选择,你不跟上,就只能被甩在后面。
另外,售后网络的 “隐形短板” 也挺影响用户决策的。
可能有人觉得,豪华品牌的售后都差不多,但实际体验下来差别还挺大。
绵查了查,凯迪拉克在一二线城市的 4S 店还算多,但到了三四线城市,有时候整个地级市就一家 4S 店,保养一次要跑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
我老家在一个三线城市,整个市里就一家凯迪拉克 4S 店,去年我一个亲戚想买 CT5,问了问保养的事,销售说 “常规保养得提前一周预约,要是换个配件,可能得等半个月”。
反观 宝马、奔驰,在我们老家那种三线城市,至少有两家 4S 店,保养不用等太久,配件也比较全。
而且不同凯迪拉克 4S 店的服务标准还不一样,有的店保养完会把车洗干净,还送个小礼品,有的店就只是把保养做了,车都不擦一下。
这种 “服务不一致” 的情况,很容易让用户觉得 “不省心”。
买豪华车的用户,其实挺在意售后体验的,毕竟花了不少钱,谁也不想在保养、修车的时候受委屈吧?
当然了,CT5 也不是没有优点,它的操控确实不错,底盘调校得很有韧性,过弯的时候侧倾很小,开起来很有乐趣。
而且外观设计也挺大气,家族式的进气格栅和犀利的大灯,辨识度很高。
如果是单身或者刚结婚没孩子的年轻人,追求操控和颜值,CT5 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问题在于,现在豪华中型车的主流用户,早就不是 “只为自己开” 的年轻人了,而是 “上有老下有小” 的家庭用户,CT5 的产品定位,跟主流用户的需求没对上,这才是它卖不动的核心原因。
说实话,在绵看来,CT5 卖不动不是因为 “产品力差”,而是因为 “没踩对用户的痛点”。
它拿着自己的 「2.0T+10AT」 和操控优势,去跟 BBA 拼,但忽略了用户真正需要的 “家用空间”“省心体验”“低使用成本” 和 “完善售后”。
如果凯迪拉克能针对这些痛点做调整,比如 推出混动版降低油耗,加长后排空间优化家用体验,再完善一下三四线城市的售后网络,说不定 CT5 的销量能有起色。
毕竟它的底子不差,只是现在的市场,早就不是 “靠配置堆料就能赢” 的时代了。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