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月乘用车市场平均价格为17万元,比2024年下降0.7万元,市场饱和与价格压力成为行业新常态

你知道吗?今年8月,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平均价格已经站在了17万元左右,比去年同期低了点儿(这个点儿我估算可能在0.7万上下,样本少看个大概)。这其实从侧面反映出什么?市场逐渐饱和了——哪怕销量还在涨,今年1-8月全国零售达到1474万辆(数字估算,误差可能有点大),同比增长9.5%。用我经常和销售聊到的话题来说,就是车都卖得挺快的,但单车利润不好赚了。

我那天帮朋友看新车,他开玩笑说:你说,现在买车是不是更讲究性价比?价格离得越低,好像越对我们普通人胃口。这话点儿也不假。

1-8月乘用车市场平均价格为17万元,比2024年下降0.7万元,市场饱和与价格压力成为行业新常态-有驾

我还记得上次和修理工搭话时,他提了一句:车价压得低,零配件的利润也变紧凑。这个逻辑简单明了:供应链压力大,零配件的价格也得压,渠道里边价格战在加剧。就像上次我帮一朋友算了笔账:一台平均售价17万的车,仗着折扣和促销,实际支付可能在15万左右(体感不一定准,别太较真),这利润空间就被压得紧。换句话说,零售端要想赚钱,靠的可不仅仅是车价差。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不少新车都配出更便宜、配置也没掉的套路?之前我一直觉得,低价一定意味着减配或用料缩水,但现在发现情况不一定,有些新车其实是真心在用心优化成本。这让我想到研发的事——设计新车,怎么节省材料、减少配件,和我们生活中省事省钱一样。多花心思在设计上,能带来真正的成本节约。像我之前看过一份研发准备会的资料,里面其实成本优化就是把零件设计得更合理——比如一颗螺丝,减少多余的型号、让装配更快、更简单(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有个不太靠谱的猜测:是不是今年车企在利用供应链的博弈,更加倾向于用量变价策略来售价?我一直在想,这背后是不是有点像大厂在价格战房地产里的调控手段。可我也清楚,这种猜测没细想过,纯粹凭感觉。

说回市场,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有两点很明显:第一,车企的促销手段比去年更丰富,但实际到手的价格变动空间变大;第二,渠道的利润冲击变大,但大家都忍着,毕竟这个市场还能撑一阵。

1-8月乘用车市场平均价格为17万元,比2024年下降0.7万元,市场饱和与价格压力成为行业新常态-有驾

但问题来了,车价降低,消费者是不是都满意了?其实不然。有辆车我朋友开了一段时间,他说:反正除了优惠,后续的油耗和维修让我觉得稳赚不远,省点心吧。这个点让我疑惑:如果车的售价都到17万,油耗还能保持在百公里8升左右(这估算在这个价位基本合理),那每天开一百公里,每月燃油成本大概在600元(以92号油7元/升,当然这也是估算)。这还不算保养、保险……反正加起来,成本比我预料的要低。

可问题一:价格降到一定点,生产与供应链会不会陷入鬼打墙状态?你觉得,为什么很多新车还敢在价格上松动?是不是因为它们的研发环节早就压缩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渠道和营销空间?尤其是在冲销量的压力下,销量大、转化快,比利润都重要。

我得更正一句前面的话:我之前一直觉得低价车利润薄,事实证明,渠道的服务和后续维修可能变成掘金点,反倒成为企业持续获利的路径。或者说,价格压得越低,服务差不多还好,但服务水平和成本控制有点诡异的平衡。

1-8月乘用车市场平均价格为17万元,比2024年下降0.7万元,市场饱和与价格压力成为行业新常态-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觉得,现在车企还会不会拼技术创新?价格降到一定程度,技术还能像以前一样硬核吗?我心里还挺疑惑的:难道所谓技术换价格的策略,是不是意味着靠差异化越走越窄?

对比两款车,像某某新款(假设的车)和另一款同价位的车,有个实操差别还挺明显的。前者追求整车轻量化,用了很多新材料,但你知道他用的那些新材料,其实采购难度大,供应链压力陡升。这就像餐厅用新食材,成本高了,食客还想不想多花钱?我自己试驾时感觉,变轻了但空调制冷依旧差强人意(这段也许有点偏题,不过技术背后,供应链的选择真挺关键的,不是随便用点新就好)。

我也担心,前文说法有点大——其实很多车企还在求稳阶段,只是市场竞争让他们不得不试水。现在的竞争,更多是在价格战中求生存,真要谈技术创新,还得看未来政策、成本、供应链的多重博弈。

1-8月乘用车市场平均价格为17万元,比2024年下降0.7万元,市场饱和与价格压力成为行业新常态-有驾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一件事,有位销售一次跟我吐槽:现在买车除了看配置,付款方式也是个门道,哪怕价格差三五千,贷款利率都能变成优惠点。是不是也说明了,一个行业的细节,能左右消费者一整天的心情?我倒觉得,车市的痛点不是那点零头,而是我们心里那根价格敏感神经的缘由。

忽略不计:其实我还没细想过,汽车轻量化技术的突破,是否会进一步压缩车身成本,反过来带动未来续航和能效的提升?大概吧?我猜测这也是一种可能,就像你在铺床单时,越多缝隙越少,实际上也许更稳。

但最后我还是想问一句:在这个价格日益透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车企还能坚持走技术创新的长远路线吗?还是说,将来的车,能不能真的省得更智能?那些看起来有点贵的智能配置,到底值不值得多花钱?

看来这个市场里面,谁都在适应和抗衡。人们问我:你觉得怎么买车比较稳?便宜点几千,还是追求性能?我笑笑,没法一刀切,只能说:就像买房,看脸看预算,买车也是这么回事。

1-8月乘用车市场平均价格为17万元,比2024年下降0.7万元,市场饱和与价格压力成为行业新常态-有驾

(这段说得有点乱,反正关系就在那里:真实的市场,不过就是一场价格战和技术守望结合的斗争,谁赢谁输,谁知道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