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摇十年车牌不如等五年新能源?听完这些故事你就懂了
前几天在朋友家楼下碰到老赵,他正蹲在快递柜旁边刷手机,脸上一种“破案了”的笑容。我问他干嘛这么开心,他晃了晃手里的那份“新能源指标确认通知”,说终于熬出头了。你没听错,这哥们摇了十年普通车牌,颗粒无收,转战新能源队列,等了五年,总算排到他。
你可能以为这是个个例,实际上,在北京,这已经算“相对顺利”的了。
有个段子在车友群里传了好多年——“爱情可能会迟到,但京牌可能永远不会来”。听着夸张吧?可数据摆那儿:普通小客车摇号中签率,早几年还有个零点几的概率,现在直接掉到让人想关网页的程度。有朋友半开玩笑说,摇号真是一门玄学,头发掉光了号也没中。
我见过更夸张的,是三代同堂的大户人家,一下子把新能源家庭积分拉爆,轻轻松松压过一大票单身狗。这套积分制就是这样——家庭分比个人分值多得多。双职工+孩子+老人在场,简直是个加分机。不过,这样的好处就是他们能很快解决“接送娃”“带父母看病”的实际问题,可站在没条件凑分的人角度看,就像站在球场边看人家打全场,还不让你上去。
更有意思的是,家庭中签之后有个“十年禁摇”规则。理论上是防止指标变成第二辆、第三辆的“消耗品”,可谁也说不准十年里家庭人口结构有没有变化——比如孩子长大要工作,家里老人不会倒车,或者分家独立生活了,又该咋办?
也有人钻政策空子。“拼户”这个新词,就是虚构共同生活关系去攒家庭积分。听着就有点那味儿,一旦被查,可是要被打回原形的。而指标转让范围扩大到五代亲属,也催生了不少“亲属证明”故事,有人去翻族谱找远房长辈,都快成了家谱考古。
当然,新能源指标现在成了“香饽饽”,也是有背景的。近年来配额里新能源车占大头,燃油车少之又少。政策一出来,比亚迪、蔚来这些店的销售直接忙到脚打后脑勺,热门配置得等三个月才能提车。就连我一哥们,也是一边排队摇号,一边琢磨着车位能不能改装一个充电桩。
问题来了——充电不是随便插个插头那么简单。北京公共充电桩的覆盖率还没到“想充就充”的程度,高峰时还要拼手速。更难的是夏天空调用电高峰,充电负荷上去了,电网可得扛住。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延庆的李叔。以前家里没车,带老父亲去市里的三甲医院看病,凌晨四点就得出门坐大巴,现在有了新能源车牌,买了一辆续航够用的纯电小SUV,直接缩短了单程近两小时。他说,把孩子送上学的那天,心里突然觉得:日子算是稳当了。
反观单身群体,有个朋友是典型代表:有固定居所,社保个税齐全,但就是一个人,排在家庭积分政策里几乎没声音。她每年看名单公示,就像看彩票号码——理论上有希望,实际上没感觉。
对外地朋友来说,这道门槛更高——“五年社保+个税”的双保险,直接挡住了大多数“北漂”。就算达标了,也得面对本地几百万申请人的红海竞争,能中签的概率在坊间被形容成“买彩票中大奖还顺带中彩票加奖”。
至于未来会不会取消摇号?坊间很多猜测,但目前看,短期几乎没戏。不光是车太多路太挤,还有一整套跟交通、环保、管理挂钩的政策链条。有人说,也许下一步会把随机概率改成全积分制,优先照顾那些长年未中签的人;或者郊区宽松点,市区卡得紧些,还有一种说法是等电动车普及到某个比例后,指标制度会改成只看环保标准。
说到底,这不是单纯的“买车”问题,而是“谁能拥有开车资格”的分配方式。每个在北京生活的人,位置和心态都不一样。有人等到了,有人放弃了,有人还在坚持。
至于我,虽然还在“分母”里排着队,但已经不抱什么太大希望。朋友笑我,说多攒点车友群八卦——比如,真的有人打算把新能源后备箱改成小阳台,装吊椅还能泡茶……是真是假我没见过,听着倒是挺适合北京的慢调生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