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智能驾驶≠免死金牌!
7月7日,浙江嘉兴一男子宋某酒后启动车辆智驾系统,
途中遇交警查车试图倒车逃避,最终因危险驾驶罪被判拘役1个月15日,
罚款3000元,引发全网热议。
👉 争议焦点:
宋某全程未直接操控方向盘,仅语音启动系统。
法院认定:“智驾”是辅助工具,驾驶员始终是第一责任人。
法律解读:方向盘在手=责任在肩!
1. 智能驾驶≠自动驾驶
检察官释法:现行法规中,无“自动驾驶免责”条款。只要车辆在公共道路行驶,驾驶员需随时准备接管。
技术局限:当前智驾系统仍存在识别盲区,如突发障碍物、特殊交通标志等。
2. 酒驾标准铁律不变
血液酒精含量≥80mg/100ml即属醉驾,无论是否启用智驾。
逃避检查加重处罚:宋某倒车行为被认定为“抗拒执法”,刑期增加。
3. 全国同类案件频发
湖北襄阳:司机醉驾时启用智驾,血液酒精含量262mg/100ml,被判拘役5个月+罚款1万元。
法官强调:“科技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网友炸锅:支持VS质疑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支持派:
“方向盘在车里,人就必须清醒!否则和酒驾没区别!”
“逃避检查就该重罚!拿公共安全开玩笑?”
❓ 质疑派:
“车企宣传‘解放双手’,出事了却让用户背锅?”
“未来法规是否该为新技术留空间?”
深度分析:智驾时代,责任如何界定?
1. 车企责任边界模糊
部分品牌宣传“自动驾驶”功能,却在小字注明“需驾驶员全程监控”,被指误导消费者。
律师建议:车企需在销售时明确告知法律风险。
2. 用户认知误区
调查显示:40%车主认为“启用智驾后可短暂闭眼/玩手机”。
专家警告:“过度依赖技术=拿命赌博!”
3. 法规滞后待完善
目前《道路交通安全法》未针对智驾细分责任,多地法院判决尺度不一。
呼声:建立智驾事故分级追责制度,区分系统故障与人为失误。
互动结尾:你怎么看?
📢 投票:
支持法院判决,安全无妥协!
建议区分责任,技术应有“容错空间”!
吃瓜群众,坐等后续!
💬 留言区:
“你遇到过智驾‘翻车’吗?欢迎分享经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