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一段“汽车电池热失控自动弹射”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刷屏。画面中,一辆车身贴有“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标识的车辆,通过爆炸装置将电池包以“炮弹”般速度抛出车身3-6米,声称实现“车电分离保命”。然而,这一被戏称为“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技术,瞬间引发全网争议——网友怒斥其将危险转嫁他人,专家质疑伦理与法律风险。面对舆论风暴,涉事企业均胜电子紧急撇清关系,而“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的真实身份更成谜团。

一、技术争议:保命还是“送炸药包”?
根据演示视频,该系统通过军用级爆燃推进装置,在电池热失控100毫秒内触发,以30-50米/秒的速度将电池弹射至车外。项目方宣称,此举既能避免车内人员伤亡,又能防止车辆损毁,维修时也无需冒险拆解燃烧电池。
但现实隐患触目惊心:
二次伤害风险:以比亚迪仰望U8的650公斤电池包为例,弹射冲击力相当于1.5吨轿车以80公里/小时追尾,可能直接砸毁周边车辆或建筑物;
失控场景隐患:在拥堵路段或地下车库,弹射路径可能误伤行人、非机动车,甚至引发连环火灾;
技术成熟度存疑:演示中未展示环境感知系统(如雷达、摄像头),无法确保弹射方向安全。
网友犀利评论:“这不是保命,是给路人发‘随机死亡盲盒’!”“建议车企先给油车车主买保险,毕竟弹射可能误伤隔壁特斯拉。”
二、企业切割:均胜电子紧急否认合作
事件发酵后,涉事方“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被扒出实为麦特集团旗下未注册机构,官网电话无人接听,北京分公司号码全为空号。而合作方均胜电子火速发布声明,称“与该公司无任何形式的开发协议”,并强调自身业务聚焦智能座舱、安全系统等领域。
背后动机耐人寻味:
市场布局:弹射系统涉及的气体发生器、滑轨等组件,可复用均胜现有产线,潜在市场规模或超200亿元;
标准话语权:中汽碰撞中心参与制定维修规范,若技术捆绑标准,可能形成专利壁垒。
三、专家解读:技术伦理与法律的双重困局
安全悖论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专家张教授指出:“将风险从车内转移到车外,本质是‘空间转移’而非‘风险消除’。若弹射失败或误判环境,可能酿成更大灾难。”
责任界定难题
法律界人士分析,若弹射导致第三方伤亡,车企、技术供应商、车主可能面临连带责任。但目前尚无相关判例,赔偿标准一片空白。
伦理争议
北京大学伦理研究中心认为,该技术隐含“算法决定生死”的价值观冲突——系统可能因周边有豪车而放弃弹射,或为保护车内人员牺牲路人,这种“电车难题”在现实中难以接受。
四、行业反思:安全不应是“零和博弈”
尽管争议激烈,部分业内人士仍肯定其创新价值:
技术验证意义:为热失控处置提供新思路,未来或与自动紧急制动、环境感知系统结合,提升决策精准度;
倒逼电池安全:推动企业从“被动灭火”转向“主动防燃”,如固态电池、阻燃材料研发。
但行业共识明确:在公共道路场景下,任何以牺牲外部安全为代价的技术方案都不可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呼吁:“电池安全应聚焦本质安全,而非转嫁风险。”
结语:技术向善,生命无价
从“油箱爆炸”到“电池自燃”,汽车安全史始终是血泪与创新的交织。但任何技术突破的底线,都不应是以牺牲他人生命为代价的“自救表演”。正如网友所言:“真正的智能汽车,应该让危险永远停留在系统里,而不是抛向人间。”
(本文综合自公开报道及专家访谈,部分数据经核实)
关注@百家号科技频道,获取更多前沿技术深度解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