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理想汽车的一则消息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理想的创始人李想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些信息,似乎在预告一款全新的纯电车型,很多人猜测它可能会被命名为“i8”。
这一下,可让不少关注汽车圈的朋友们议论纷纷,大家心里都有个大大的问号:理想这是怎么了?
之前那款造型非常特别的MEGA,不是才引发了那么大的争议吗,怎么现在又要推出一款看起来风格很相似的车?
这到底是哪里来的勇气,还是说上次的经验让他们发现了什么新大陆?
要理解理想汽车的这个决策,我们不能只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去看,那样确实会觉得有些难以接受。
我们得尝试换个位置,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去分析他们所面临的局面和可能的选择。
当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理想自身的处境后,或许就会发现,这步看起来有些冒险的棋,实际上可能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最合理,甚至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现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尤其是针对家庭用户的大尺寸SUV领域,竞争已经到了一个白热化的程度。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激烈”可以形容的了,用“拥挤不堪”来描述可能更贴切。
你只要打开任何一个汽车网站,看看三十万到五十万价格区间的车型列表,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产品琳琅满目,几乎把消费者可能想到的所有需求点都给占满了。
有主打性价比的,用更低的价格给你更高的配置;有主打智能驾驶的,宣称能在全国多数城市实现高级别的辅助驾驶;有主打硬派风格的,方方正正的造型看起来特别有力量感;还有主打运动操控的,外形流畅动感。
可以说,市场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风格的“理想”,甚至理想汽车自己,凭借L系列已经在这个传统SUV领域里树立了相当高的标杆。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理想汽车现在要推出一款新的纯电SUV,如果它还是一个外形上四平八稳、看起来非常“正常”和“主流”的样子,那么它一上市就会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你?
你的外形和别的车差不多,你的空间和功能别人也有,那你靠什么来吸引人呢?
最终,唯一的竞争手段就只剩下比拼配置和价格了。
而一旦陷入纯粹的价格战,就等于进入了别人最擅长、也最拥挤的赛道,用自己的不确定性去挑战别人已经成熟的优势。
这样的竞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非常艰难,胜算不大。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理想选择在造型上寻求突破,做一款和市面上所有车都“不一样”的车,并不是他们主动想去标新立异,而是在常规道路已经被堵得水泄不通之后,一种被逼无奈的求生策略。
要想杀出重围,就必须得走一条没人走过的路。
这时候,很多人自然会想到MEGA。
那款车的造型确实带来了巨大的争议,网络上的各种评论和调侃铺天盖地。
在许多人看来,MEGA的尝试算不上成功。
但从商业决策的角度复盘,MEGA的经历恰恰为理想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数据和信心。
我们不能只看网络上的声量,更要看实实在在的市场表现。
MEGA作为一款售价超过五十万元的纯电MPV,在经历了初期的舆论风波后,它的销量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
相反,在风波平息后,它的销量逐渐稳定下来,并且持续保持在每个月几千台的水平。
这个数字对于一款定位如此之高、设计如此大胆的全新车型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它用真金白银的市场反馈证明了一个核心问题:MEGA这种独特的设计风格,本身是有市场的。
这个事实说明,虽然有很多人不喜欢甚至讨厌这种设计,但同样也存在着一个规模不小的消费群体,他们真心欣赏这种前卫和与众不同,并且愿意为此支付高昂的价格。
这就好比生活中的一些小众爱好,圈外人可能无法理解,但圈内人却乐在其中。
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有人批评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人问津。
MEGA的销量数据告诉理想,这种“争议性”的设计,背后有一批忠实且具备强大购买力的支持者。
那么,MEGA真正遇到的问题,可能并非设计本身,而是它的价格门槛过高,限制了受众的范围。
理解了这一点,理想接下来要做的“青春版MEGA”或者说“i8”的逻辑就非常清晰了。
这个新产品的策略,可以看作是一个精准的数学公式:将MEGA身上那个已经被市场验证过“有人买单”的独特设计语言,进行一次“降维应用”。
具体来说,就是把那个极具辨识度的车身形态,进行适度的缩小和调整,让它从一台大型MPV,变成一台更符合主流家庭需求的大五座SUV。
在生产环节,则尽可能地利用现有L系列车型已经非常成熟的供应链和零部件体系,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住生产成本。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定价上做出巨大的调整,将价格下探到三十多万这个竞争更激烈但也市场容量大得多的区间。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个预算在三十多万的消费者,他想买一台纯电的家用SUV。
当他看了一圈市场上的产品,发现大多数车的设计都大同小异,难免会感到一些审美疲劳。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这台造型独特的“i8”。
它和路上跑的任何一辆车都不同,一眼就能被人记住。
它的价格又正好在他的预算范围之内。
当他把这辆车开回家,或许会听到邻居和朋友的议论,有人会觉得这车造型奇怪,有人会开玩笑说他“有个性”。
但对于车主本人来说,这些议论和关注,可能恰恰满足了他内心深处不愿从众、希望彰显个性的需求。
能拿出三十多万买车的人,大多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阅历和积累,他们的内心往往更加强大和自信,不太会因为别人三言两语的评价而动摇自己的选择。
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更是一种个性和态度的表达。
他们不怕争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享受争议带来的关注度。
因为被议论,意味着被看见;而被淹没在千篇一律的车流中,才是他们更不希望看到的。
从这个层面来说,这辆车独特的造型,反而成了一个最大的卖点。
它为那些不甘于平庸、渴望表达自我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完美的选项。
他们开着这辆车,一边享受着它带来的实用性和舒适性,一边也在无声地向世界宣告: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