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这事儿,说起来真让人唏嘘。
以前多风光啊。
那时候大街上都能看见哪吒U在跑,公司开会都带着一股冲劲儿,感觉明天就能干翻特斯拉。
陈尹斌是2018年进的合众新能源,就是哪吒的前身。
那会儿新能源车还没现在这么火,充电桩稀稀拉拉,续航还动不动打五折。
但他一头扎进去了,说是“赶上了时代风口”。
他跟我聊过一次,在上海总部那会儿,天天加班到凌晨,食堂关门了就泡面凑合,为了赶一个OTA升级,整个团队睡在办公室。
他说那时候苦是苦,但心里亮堂,觉得干的是大事。
2024年他调去泰国,当副总经理。
说实话我挺佩服他的,国内多少人死守总部,他倒好,直接飞曼谷。
结果你还真别说,他在那边搞出点名堂了。
哪吒V在泰国卖得特别好。
年轻人喜欢那车,外观潮,价格合适,还能用手机控车。
他们连广告都拍得跟偶像剧似的,请本地小网红演情侣出游,最后镜头落在车钥匙上,配一句泰语:“爱要出发。”
销量一年干到快八千台。
排到了当地新能源车第三。
这个成绩放国内不算啥,但在泰国,已经算炸场了。
可就在泰国这边刚有点起色,国内崩了。
2024年开始,销量断崖式下滑。
我有个朋友在桐乡工厂做质检,他说去年十月之后,生产线基本停了。
早上来打卡,坐半小时安全培训,然后回家。
裁员一波接一波。
最惨的是工资拖着不发。
有人贴过截图,钉钉群里员工问“十一月份的社保交了吗”,HR回“正在协调”,再问就是已读不回。
供应商更哥做车灯配套,压了三百多万货款在那,催了半年,只拿到二十万。
他说哪吒以前挺讲信用的,后来换了几个采购总监,一个推一个,最后干脆没人接电话。
听说有笔泰国银行的贷款要下来,大家又燃起希望。
结果等了几个月,钱没影儿。
就像你说好请我吃饭,我都饿瘦了,你还在路上堵车。
陈尹斌在泰国听说这些事,急得不行。
他想救。
把泰国赚的钱先挪一部分回国应急,还写了份支援方案,说可以反向输血。
但他老板没批。
不是不想救,是窟窿太大,泰国那点收入填不上。
后来他就转头保海外用户了。
资源紧巴巴的,优先修车、换件、远程诊断。
有一次客户电池报警,他们连夜找本地工程师,拆软件日志,折腾三天给解决了。
车主发了个脸书帖子,说没想到中国公司这时候还能管售后。
这话听着心酸。
2025年6月,陈尹斌走了。
离职那天他在朋友圈发了张哪吒V的背影,配文就两个字:再见。
我没问他后悔不,但我知道他这几年没白干。
哪吒在国内失败,不是运气差。
早年靠卖车给网约车公司撑场面,看着销量高,其实不赚钱。
2022年拿了个新势力销冠,全是B端订单堆出来的。
等到个人消费者市场拼刺刀,立马露馅。
产品也乱。
哪吒S想走高端,定价二十多万,内饰却用硬塑料,试驾的人都摇头。
哪吒GT号称跑车,结果加速不如比亚迪,颜值也没法跟小鹏比。
两头不靠岸。
内部更乱。
我认识一个前产品经理,他说部门之间抢项目,同一个功能三个团队同时开发,最后谁关系硬谁上线。
开两个小时,决策今天定明天改。
这种公司不垮才怪。
但你在泰国完全不像一家快倒闭的公司。
定位准,动作快,服务实。
他们甚至在曼谷开了家用户俱乐部,周末教小孩编程,用车机系统做小游戏。
家长乐意带孩子来,顺便看看车。
这就是差别。
国内忙着内斗,海外在扎扎实实做事。
现在哪吒进了破产重整。
9月12日开了债权人大会。
一千六百多家债主报了名,要钱总额二百六十五亿。
账上只剩一千五百多万。
欠员工四点六个亿。
五千多人等着发工资养家。
听着像灾难片。
但他们还想接着干。
管理人说先把缺陷车辆补装完,售后不停,保住品牌最后一口气,指望有金主爸爸愿意接手。
我能理解这思路。
但问题是,谁信你呢。
我认为哪吒最大的错,不是技术不行,也不是没钱,而是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一会儿要做人民的车,一会儿又要冲高端,管理层自己都没想明白,底下人只能瞎忙活。
反倒是泰国团队,目标简单:让当地人买得起、修得了、愿意推荐。
做到了。
所以有时候走得慢点,反而更远。
陈尹斌走了,但我记得他说过:
“车可以停,服务不能停。”
这话我现在还记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