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行业升级,电池布局新动向,大众途锐退出中国

据说现在的汽车行业,比年轻人的择偶标准还高——要新能源、要智能化,还要能巴适地在大数据里“续命”。你有车没?没关系,反正你有“智能”,智能那东西比车还保值。听说最近中汽协还搞了个汽车行业反歧视调查,说是要摸摸在集成电路应用方面,汽车企业是不是也被美国咔咔地“关怀”了。大家都弱小,被迫营业,但也得保持一副我很硬气的样子,再苦都不能让别人看出来,不然分分钟掉队让别人笑话。

反歧视啊,反歧视。乍一听怪像相亲时,女生问你有没有房,男生嘴上说不在意心里已经发了誓:下次决不带爸妈参加。汽车圈现在也开始带着委屈搜集证据,毫不客气地往美国那边递刀片,说你不能比我们更高贵,我们也能玩电路——虽然芯片的事儿还真不是一句“大力出奇迹”就能解决。以往你说造车的都在车间闻机油,现在嘛,大家也得学会闻一闻时代的味儿,智能芯片的腥风血雨,各路政策的夹击,闻久了都能熏成半导体。

说回“十五五”新型电池产业发展规划,这可是工信部亲自出马了,势必是准备在全球为电池产业排兵布阵。你要问为什么要统筹布局,难道是怕电池产业互相模仿变成味道千篇一律的小龙虾馆?其实还真有点这个意思,低水平重复建设,中国人最擅长,你做锂电我也做锂电,明天媒体一说电池好赚钱,十个人里九个想改门换电池。于是今年的会议上要大力防范,反正布局得差异化,管你是南方的李雷还是北方的韩梅梅,都要做出专属自己的电池味道。

新能源车行业升级,电池布局新动向,大众途锐退出中国-有驾

锂电,他们要培养出更多“新质生产力”,这词儿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没见过。什么“数据集”,什么服务世界领先模型的高质量数据,到2030年都得备齐,才配有点科技气场。交通运输部也凑热闹,说要建高质量数据集,支持打造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到2030年底,基本满足世界领先模型训练需求。”每一次读到“世界领先”这四个字,我都仿佛看到自己高考失利后身边的“学霸”,考试完打麻将还考了139分,气到智能交通都催我下车。

新能源车行业升级,电池布局新动向,大众途锐退出中国-有驾

回到电池,一骑绝尘。你看松下能源,直接宣布要搞新一代的全固态电池,这个东西到底有多牛?放心,媒体不会告诉你,反正“起火风险低,且能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听起来像是散发着安全气息的“钢铁侠内裤”。全固态电池,业内大多数人还没摸透呢,松下已经说2026年度就能出样品。现在的进展嘛,大伙儿都在追赶,甭管锂电、半固态、全固态还是固态的女朋友,谁先上桌谁炫耀,眼看一场电池大跃进又要开始。

东风汽车也够硬气,组个跃创科技,说要助攻零部件从制造到技术到人干成一体化,“高技术、高价值”一听就是领导要念口号,用在推进新能源转型这条路上,不装一波管理的样子都不好意思收编资源。跃创的研制队伍已经聚齐,参战企业都跑来集合,谁都不想错过做智能新能源零部件的淘金热。反正无论是整车还是技术还是零件,总要是一体协同,才有机会在行业的风浪里不被拍死。

说到协同,再看国际新闻。中韩的工商领导人在首尔“深度探讨”新能源、人工智能,探讨这个词的水分比羊肉汤还浓,你说他们真的能探讨出什么秘密?大概率是大家喝了咖啡拍了照片,发朋友圈的时候顺便卡点AI和新能源,显得自己不是在开会,就是在拯救地球。

有趣的是大众途锐要停供中国了,这车在中国干了三十年,现在说拜拜就拜拜。原因也很简单:销量不如想象中漂亮。中国人对途锐的爱已经过去了,正如曾经热捧的奶茶里加不加椰果,现在都喝新茶饮了。大众仍然保留售后业务,这是把你甩了还留个门牌号的温柔,大众男人果然还懂得体面分手。

海外再看现代汽车,被美国关税政策打得营业利润率目标都要下调。本来都说“奋斗五年三套房”,这下只能改成“八年一台车”。现代汽车要到2027年再把利润率往回拉一拉,2030年实现梦想——听起来像小学作文里的愿望清单:我以后要当科学家、警察和马云。

新能源车行业升级,电池布局新动向,大众途锐退出中国-有驾

饶是老牌汽车企业,也要吞下资本市场的硬币。原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开盘每股35欧元,对应市值35亿欧元。手里现金有15亿欧元,授信额度25亿欧元,真让人羡慕:这钱包厚度都能当安全气囊用。

国内的投资变更也很活跃。上汽集团投资管理公司,法定代表人刚换人,董事一并打包。注册资本180亿,经营范围横跨资产管理、投资管理和实业投资。上汽这种老牌巨头,活像财务自由了,隔三差五换法代,媒体写起来都像在写公司家谱,谁家法代不换几次?

新能源车行业升级,电池布局新动向,大众途锐退出中国-有驾

小鹏汽车也来凑热闹,在天津成立销售服务新公司,落地就500万注册资本。销售、充电、充电桩一条龙,这业务范围比修手机的还全。新能源汽车比普通家庭玻璃橱窗还透明,什么信息都摆在天眼查上,各家股东都能一目了然,连街头麻辣烫都没这么公开透明。

清陶能源则忙着辟谣,说自己不是在借壳上市。公司表态很正直:“始终专注于半固态电池及全固态电池研发与产业化”,产业化比朋友圈晒食品包装更需要“规模化量产”。专心搞研发,战略合作、IPO按需启动,至于借壳传闻?不实。看来他们的公关稿像打地鼠一样专门用来按谣言。

丰山集团公告与清华大学合作,钠离子和固态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听起来如同左手点金右手点银,未来可期。其实合作意向这种东西也看得出来,化学工程、低碳新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讲起来像一堆战斗力爆表的词,你要真信了,别忘了中国一直都是“规划先行,落实看缘分”。

还有行业数据亮出来让人莫名小激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说,9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有望升至58.1%。不得了,感觉每两个上班族里就有一个在开新能源,另一个正在扫码坐公交。新能源零售量预计为125万辆,渗透率再创新高。以前是“电动车冲销量”,现在新能源的渗透率冲天花板了,如果明年再涨,估计电动汽车都能当宠物投喂了。

说到底,国家的、企业的、国际的,个个都在高歌猛进一条电池产业路。每一头龙都在秀肌肉,每一场新闻发布会都在讲故事,这份热闹如果抬头一看,没准只是产业链上的万人迷。舆论的风总是这么吹,你追我赶,表面上晒正能量,背后还是得啃产业。电池的明天,大家都想一口气冲到世界第一,但世界第一像萍踪侠影,谁走得快几步谁就能在产业评论里多上几次头条。

当然,所有这些豪情壮语,最终还是有现实的体面也有无力的荒诞。你说当今汽车圈走向新能源、智能化,政策层层加码,企业各显神通,资本市场的钱包比未来还厚。但普通人呢?每天早上汽车早餐一刷,发现政策在推、企业在干,自己只能追着鸡腿加到饭桌底,嘴里嚼着“新质生产力”,心里却惦记着下个月油价别再涨。

终归,造车这事儿虽说现在配智能,但身在局中,谁也难保证自己不被直接升级到“智障”系统。国家讲规划,企业讲转型,资本讲市值,大众途锐退场跟老黄牛下岗似的,现代利润率自己改作文,国内外各路跑马圈地折腾,电池革命的诗和远方全在路上。心态得放平,行业卷疯,你我也不过是新闻里的背景板。等哪天电池全都“固态”了,鸡腿也许早烤糊了——滚烫的产业浪潮下,不烫手的只剩鸡腿和你。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