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我早年销售时那套合资、燃油、看牌照的江湖了。根据2025年前七个月的销量数据(这段先按下不表),新能源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而特斯拉和小米猛然蹿红,就像突然跳出来的两颗新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天我在上海卖车,客户小李来了,他在手机上一边翻看车榜单一边叹:Tesla Model Y,这车怎么那么猛啊?上海占比明显比去年高了不少。那种真正的惊讶,很像是见到老友忽然变帅了。
我试探性问:是不是这几年的换购需求在推动?还是技术上的优势?他笑了:主要还是这消费惯变了,懂得多了,敢买了。这不禁让我思考:靠什么车能在这个新局中站稳?而我自己心里也是一阵百感交集——这个变化,比预料的快。
记得有次看一份调研,估算来也就一两千个样本,新能源车在一线城市的占比大概44%(体感/估算)。而且在不同城市,偏好差别挺大。比如北京,那还是一场多元竞技战。Model Y的销量一骑绝尘,几乎每个销售都在强调这个月又卖出几台。比亚迪秦可能稳居第一,但还能看见帕萨特、奥迪A6L的身影——毕竟,老传统的底蕴还在,那些燃油车并没有完全被淘汰,只是变得更像是文化符号。对比上海,情况则截然不同。
在上海,小米SU7的表现简直令人震惊:它在新势力中的表现,简直是跑出来抢饭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到它在上海的销量已经突破万辆,紧随Model Y之后。你知道上海人有多敢尝新?我有个修理工说:这车虽说便宜,但连朋友圈都在晒。—这个观点我觉得挺有趣,毕竟市场的敢买,也讲究心理认同。
再看看深圳,小米SU7直接夺冠,比亚迪的宋PLUS、汉、秦L也都在榜单上。深圳的用户,特别喜欢家庭多功能、配置高的SUV,理想L6、L7也双双在前。问一句:那这些车的品质到底差不多?还是只是区域偏好?我觉得可能都有点。毕竟这些品牌,研发那点技术真说不上全世界领先,但跟生活场景特别对胃口。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不太确定:是不是技术标签越炫酷,越容易在一线站稳脚跟?比如特斯拉,纯电简单易懂,小米也是生态互联,都是技术‘标签’的火车头。我自己反思,可能这标签的作用比想象中大。像我身边的一个销售同事说:客户要的不是最牛的技术,而是既懂又实用。这句话我也不太敢完全认同,但毕竟少有人会买概念车。
我觉得这里还有个细节要留意,就是供应链的策略。你看,去年我见到一整批Model Y的零件,打包在仓库里的样子,就像早餐铺的面包,一层一层堆得整整齐齐。供应链稳定,产能有保障,价格就能锁得住。那些家用车的价格弹性其实很空泛,成本大约在百公里0.4元左右(这段估算/体感),利润空间很有限。能一直稳定生产的,反而是那些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你会不会觉得,技术其实未必最重要?我曾问车厂朋友:是不是现在越快出来的车,越容易被市场接受?他摇摇头:还得看场景适配。就像我每日骑的电动滑板,如果一损坏,换个新款,差别可能还挺大。很多时候,客户买的不是单一技术,而是那份看得懂的安心感。
下次碰到销售的时候,我会问:你们是不是都在用差异化战术拼抢?还是区域战术更奏效?那天我跟一位朋友聊天,他说:能在广州卖爆的,背后都藏着广汽那点本地资源。—这类月光宝盒策略,看似低调,但拼的就是资源和地头儿。
这段时间我也在思索,传统的合资B级车,比如凯美瑞、天籁、雅阁,现在还能排在前十吗?我怀疑是不是快速被新能源取代了?反正我见过一些淡出人们视野的车型,销量变得惨淡。至于豪华品牌,只剩奥迪A6L、奔驰GLC这些还靠大幅优惠维持销量。这个优惠的力度,也让人觉得价格战变得更激烈。
难怪新势力黑马不断冒出:乐道L60、问界M9、埃安Y,区域突破明显。这不禁让我想:是不是精准定位,加上区域策略,才是胜利的黄金钥匙?毕竟,区域差异是差异化的一个关键。
我有个猜测——或许今后,能真正卖爆的车,不一定要牌子大、技术全。更重要的,是它能清楚告诉消费者:这是我在为你解决什么问题。就像我亲戚说:我就喜欢这车能装,而且开久不烦。—这个细节,是刚需+心理认同的结合。
不知你是不是也在想,这些黑马车,是不是在未来真正能迎来爆发?还是它们只是在当下的风口?我其实挺嫌麻烦的,觉得零散的每个区域、每个偏好,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说到未来的趋势,我越想越觉得,现在的买车,不再像过去那样信品牌、信量产。可能,最懂我们用户的那个人,才是未来的赢家。只是,他到底懂谁?能不能带来价格、配置都合适的那个尺度?我不知道,只希望能在下一次试驾中找到一些微妙的变化。
(这段思考,后面还得细想,不然条理就乱了。)
想到这里,我不得不自我调侃一句:我是不是也变成消费者的智囊?未来会不会全靠偏好选车,而不是那些硬指标?至少我会继续密切关注这份榜单,毕竟开车上路的那一刹那,你感受到的,才是真实的——小细节,比如握把的厚薄、座椅的软硬……你觉得,这些细节,真的能决定你下一次的选车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