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量不到三十万的汽车制造商或将退出市场!亏本销售仍不停产

前言

到202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悄然洗牌,销量一直难以突破30万辆的车企,恐怕都得警觉了,生存的压力愈发大。

虽然一直处于“卖一辆亏一辆”的窘境,这些公司还是不敢停工,因为一停产,资金链可能就彻底断了。

现在新能源车市场,年销量突破50万辆才算是勉强扛过去,行业利润率也跌到4.4%的新低,算是冰点了。

巴菲特曾经提醒过的汽车行业竞争激烈的警告,眼下正逐步变成现实。

规模生死线

咱们先说个旧闻。差不多一百年前,福特T型车用流水线一高,把车的价格从825美元砍到260美元,卖得特别火,达到了1500万辆的销量。

这事儿告诉咱们一个狠心的道理:车越卖越多,每辆的成本就越便宜,这叫“规模效应”。

现在这个规律更厉害了,研究一看,年产量不到20万台的工厂,基本都是在亏本边缘硬挺着。

去年一份媒体的估算显示,新能源车企业年销量的门槛已经上涨到36万台了。可是仔细瞅瞅目前的情况,除了比亚迪、特斯拉这些行业领头羊,大部分新兴力量都还没达到20万台的起点。

年销量不到三十万的汽车制造商或将退出市场!亏本销售仍不停产-有驾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车卖一台还亏一台,厂家还得硬撑着:早期工厂建设和研发投入太大,只能靠多卖点来分摊成本。

一旦销量卡住了,成本就难降低,价格战也难打得动,现金流一断,离退出市场就不远了。

更让人觉得狠的是,规模一大,行业里的话语权就跟着涨。

比亚迪为何敢让供应商降价10%?一来它一年能卖出超过400万辆车,供应链企业也只能乖乖配合。

相比之下,小品牌的零配件采购价格居高不下,技术合作又难以推进,成本压不下来,最终只能被价格战拖垮。

年销量不到三十万的汽车制造商或将退出市场!亏本销售仍不停产-有驾

淘汰赛加速

销量压力遍布整个行业,十年前,合资品牌曾一度高歌猛进,但如今,他们的市场份额从60%猛然跌倒不到30%。

法系车型在中国基本退出,韩系和美系品牌也接连败退,连BBA的销量都有所下滑。这些品牌在全球的销售额有三到四成都来自中国市场,要是失去了,真的是亏不起呀!

库存压力可真叫人头疼。想象一下,几万台车堆在仓库里,每天都在耗费资金,存储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新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推出,真是“烧钱”不停呀!

2022年,广汽菲克的销量从22万台骤降到1861台,半年不到就提出了破产申请。这就是所谓的“死亡螺旋”:销量一路走低,市场的信心也跟着崩溃,消费者不敢再购买,结果销量越降越惨,越陷越深。

年销量不到三十万的汽车制造商或将退出市场!亏本销售仍不停产-有驾

简而言之,现金流才是车企的命根子。库存堆积代表着资金被卡住,老款车型卖不出去,新车又接连推出,形成恶性循环,车企只好舍弃一些断臂求生。比如大众中国销量下降以后,只能靠裁员来止损。

可车企真的敢停产吗?说实话,不太敢。一旦停了产,供应链、销售渠道、员工都得跟着出问题,搞得一团糟,再想重新启动,简直难如登天。

因此,即便亏本也得坚持生产,搞定库存,保证现金流的稳定。

就像巴菲特说的,美国曾经有超过2000家汽车公司,最后还能坚持到现在的,也就只剩下3家。

这场百年一遇的淘汰赛,压根就没停过。

年销量不到三十万的汽车制造商或将退出市场!亏本销售仍不停产-有驾

结语

说白了,汽车圈子就是一场激烈的“规模大战”。

要是车企没能达到销量门槛,再牛逼的技术、再漂亮的设计,也可能因为成本问题扛不住。这场淘汰战现在越发激烈,要么壮大,要么就得退出。

我们做消费者的,买车的时候也得瞧仔细:别只盯着参数和优惠,得考虑清楚这家厂子能不能熬到你换下一辆车的那天。

毕竟,没人想自己的心爱汽车变成“绝版老古董”,连售后服务都找不到人帮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