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开电车出门,正在演变成一种极限运动,考验的不是驾驶技术,而是膀胱功能和人性底线。
每年长假,社交媒体上都必然上演新能源车主大型魔幻现实主义连续剧: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车排成贪吃蛇,人排成斯巴达三百勇士,为了一个充电枪的归属权,差点就要上演全武行。
有人说这是技术问题,是电池不行,是桩太少。
我说,别闹了,这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这是个纯粹的商业模式问题,甚至是一个人性问题。
这背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责任外包游戏,车企负责高歌猛进、画饼吹票,把“未来”卖给你;而“国家队”负责兜底,在你被“未来”堵在半路时,帮你解决最原始的吃喝拉撒问题。
最近看到一篇通讯稿,说国网湖北荆州分公司怎么打“组合拳”,又是特巡特检,又是派人24小时蹲守,又是部署移动充电舱,又是搞温馨提示,甚至连运维人员都要培训心肺复苏。
乍一看,满满的正能量,突出一个“我们真的尽力了”。
但你把这篇表彰稿当成一份体检报告来读,肝上的阴影就藏不住了。它越是强调自己做了多少努力,就越是反衬出这个问题的根有多深,病灶有多大。
这就像一个商场,天天吹自己的设计多牛逼,结果厕所少得可怜,一到周末就爆满。商场没办法,只好在厕所门口派一堆保安维持秩序,再拉几个移动厕所来救急,最后还要贴标语“文明如厕,和谐你我他”。
你觉得这商场值得表扬吗?
你只会觉得,这商场的设计师,脑子多少沾点儿行为艺术。
在新能源车这盘大棋里,车企就是那个只管建商场不管修厕所的设计师。
我们先用【半佛财经分析框架】来扒一下各方的利益博弈,看看这游戏到底是怎么玩的。
第一方,车企。它们的任务是什么?卖车。怎么卖?讲故事。讲环保的故事,讲科技的故事,讲智能化的故事,讲未来出行的故事。故事讲好了,车卖出去了,利润到手了。至于你买完车之后,去哪充电,排不排队,能不能回家过年,那主要是另一个故事了。
它们的商业模式,突出一个“快种快收”。把车这个“种子”快速种到用户手里,钱收回来,研发下一代产品,继续讲更大的故事。至于配套的灌溉系统(充电网络),那是基建,是慢活,是投资回报率极低的苦差事,自然是能甩多远甩多远。
第二方,用户。我们这些买了电车的“新中产”,图的是什么?省油钱,牌照香,体验新科技。我们是故事的买单者。平时在市区里通勤,家和公司两点一线,充电体验确实不错。但我们忘了,车这个东西,天然就有一个“远方”的属性。
一到节假日,所有人的“远方”突然重叠了。短时间、高密度、集中性的充电需求,就像一场蓄谋已久的洪水,瞬间冲垮了平时看起来还算够用的充电体系。于是,用户从科技先锋,沦为了高速服务区上的“充电难民”。
第三方,监管。监管的目标是宏大的。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能源转型,弯道超车。所以各种政策鼓励,各种补贴跟上,恨不得一夜之间马路上全是绿牌车。这个目标没问题,但快速催熟的市场,必然会带来各种消化不良的并发症,充电难、续航焦虑就是最典型的症状。
现在,问题来了。
车企在狂欢。用户在遭罪。监管在关注。
这个烂摊子,总得有人来收拾吧?
于是,第四方,也是最硬核的“冤大头”——以国网为代表的“国家队”,就必须下场了。
你看国网做的这些事:拉网式巡查“体检”、安排80人次24小时现场蹲守、部署移动充电舱、开发APP引导分流、甚至培训人员搞纠纷调停和心肺复苏。
这是电力公司该干的活吗?这简直就是把五星级酒店的管家服务、战地医院的急救服务和居委会大妈的调解服务,硬生生塞进了一个充电站里。
为什么他们要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因为它不这么做会死吗?不会。但是整个新能源车的盘子,可能会因为体验太差而“猝死”。国家队的使命,决定了它必须扮演那个最终兜底人的角色。它不能像私营资本一样,觉得不赚钱就拍屁股走人。
公共充电桩,尤其是在高速服务区的,本质上是一门极烂的生意。
它有几个致命缺陷。
第一,潮汐效应太明显。就像海边的餐厅,旅游旺季人满为患,淡季服务员比顾客都多。高速充电桩平时利用率可能低得可怜,运维成本却一分不能少。但为了应对每年仅有的几个节假日高峰,就必须按照峰值需求去建设,这账怎么算都亏。
第二,边际成本高。多一个油枪,加油站加个罐子就行。多一个充电桩,背后是电网容量、变压器、线路铺设一整套的系统性工程。这不是插个插排那么简单。
第三,盈利模式单一。除了收点电费和服务费,还能干嘛?你总不能在充电的时候,强制车主看一个小时广告吧?
桩不够。人太多。矛盾就来了。
怎么办?
大力出奇迹呗。国网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用人力和资源,去填补商业模式的天然缺陷。派人蹲守,就是用人肉去替代智能调度;移动充电舱,就是用昂贵的临时设备去弥补固定设施的不足。这种服务,几乎是把饭“喂到嘴里”,但背后全是看不见的成本。
这就像拳击比赛,车企是那个只管出拳的进攻型选手,把对手(燃油车)打得节节败退,赢得满堂喝彩。而国网,是那个在旁边举牌子的、擦地板的、递毛巾的,顺便还要在选手打累了瘫倒时,冲上去做心肺复苏的后勤团队。
没有这个后勤团队,拳手再能打,也撑不过三个回合。
所以,我们看到的所谓“充电难”,本质上是新能源车行业里,利益和责任的错配。享受了最大红利的车企,没有承担起对等的基建责任。而承担了最终责任的国家队,却没法分享到对等的商业利润。
这公平吗?商业世界里,很少有绝对的公平。
这套模式能持续吗?长期看,肯定不行。纯靠国家队往里砸钱搞“人海战术”式的服务,是不可持续的。
未来的解决方案,无非几条路。
要么,技术突破,充电速度快到跟加油一样,几分钟搞定,物理上解决排队问题。这个短期内看不到希望。
要么,商业模式创新。比如阶梯电价,高峰期充电贵到你肉疼,引导大家错峰出行。或者车企必须捆绑销售或自建充电网络,把这部分成本内部化。你看特斯拉,一开始就走自建超充的路子,虽然重,但体验确实好,这就是品牌护城河。
要么,就是继续现在这种“瞎积薄发”的状态,国家队兜底,用户看运气。每年节假日都上演几次“高速惊魂”,大家在网上互相吐槽,骂骂咧咧地也就过去了。
说到底,任何一个光鲜亮丽的产业背后,都有一些人在干着又苦又累又不赚钱的脏活。新能源车的故事很性感,但充电桩的生意很骨感。
当你下次在节假日的高速上,看到那些穿着红马甲,在寒风中引导你充电,甚至随时准备给你做心肺复苏的国网员工时,你可以多一点理解。
他们不是在做什么高科技的未来事业。
他们只是在为一个过于性感的梦想,做一个最朴实的擦屁股的人。
而我们这些用户,能做的就是尽量错峰出行,以及,在上高速前,充满电,也充满对未知的敬畏。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