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的后台通道里,和前台蹲守的媒体相比,工程师们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没见什么夕阳美学,更没闻到爆米花香气,只有阵阵电子设备和展车的机械响声。问界的logo亮得很扎眼,就像一场串场演出——明明是卖车的,怎么突然横插进了文艺青年最重视的场合?现场的气氛,有点像“会场里走错了门,却还给正主上了一课”。
现实远比剧本离谱。问界在金鸡百花电影节成了热议对象,跟以往汽车圈的惯例不太一样。不是拍广告,也不是拉明星站台,而是直接带着自己的技术和营销团队插手文化内容,宣称要做文化共创伙伴。这话说得畅快,背后操作其实比登天还难。车企能不能真成文化推手?如果换成你,是不是也想问一句:“卖车的来管卖文化,这路子靠谱吗?”
要搞清楚问界这场“搅局”,得慢慢捋证据链。先说他们跨界的手法,新鲜劲肯定是有——车展玩得出奇,文化节也不落下。例如慕尼黑车展,问界不是光摆车型,而是和中国文化一通混搭;到了印尼又把科技展和文化节拼在一起。其实这些操作,本质是想尽办法刷存在感和产业身份,尤其在出海布局中,混搭是最快让人记住的办法。
说到这里,门槛就来了。普通人记不住技术参数,但对酷炫的灯光秀、电影节联名海报,却是有感的。央视那场互动灯光秀就是招牌,一场表演下来,性能和体验被包成了“艺术”,甚至让不少观众忘了这是场品牌宣传。问界很清楚自己要的不是单纯曝光,而是打造一个能和主流文化场景捆绑的品牌形象。不是每家车企能这么任性——大多数还在抢“央视转播”之类的流量入口,问界相当于把舞台拔高到“我们制定趋势,谁都得跟着我们的节奏跳”。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流水线本是工厂最传统的部分,如今问界让观众直面生产细节,有点像把后台搬到前台。理论上,这可以用质量透明度来换用户信任,可现实里,流水线能展示出技术优势,却不一定能说服人掏钱包。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喝咖啡顺便参观一下工厂还挺新鲜,第二次就是变相营销了……这些年业内花样不少,从“挑战行业标准”到“以独创建立秩序”,都是赛道更迭的表现,问界算是把文案和场景都用到了极致。
最大的不确定,还是跨界风险。不是所有合作都能一帆风顺,像特斯拉沉迷社交媒体,逢场作戏容易,但常常一句话翻车。问界明显在拼命压制“社交事故”,流程安排一板一眼,可一旦牵涉到电影节这种顶级IP,中间某一环出错,负面传播能比技术问题还要致命。外界对车企的品牌认知,本就容易受情绪影响,文化圈的踏雷点就更加密集。
技术应用也是个分水岭。问界把智能座舱和电影放映打包实验,听起来像未来影院上线预告,但其实摆明了跟蔚来、比亚迪形成竞赛。谁能最快把场景融合落地,谁就能多抢市场话语权。但翻看欧洲这几年车企混文化圈的黑历史,真没几个能善终的。被文化圈高要求、高风险“反杀”,不是个案。问界能不能挺过去,这道题还没人敢打赌。
顺便说句题外话,供应链关系也在悄然变化。以前配件商都是幕后人物,现在个个都想在品牌联名上争当一线角色。用户也变得挑剔,不只是要车省油、卷配置,更在乎门槛和身份感。八十万问界车主的社群发言,情感归属被“文化背书”影响得越来越深。这种变化对汽车品牌算是新型挑战,光靠性价比撑场面,远远不够。
往后的趋势,问界打算在重庆办分会场,辐射面能有多广,让业内外都抖一阵“测评”神经。按目前的做法,单架打天下已成过去,生态化、共建已是新套路。要是真下场成气候,怕是大多数车企都得重新学“文化课程”。当然,有点像老派刑警刷案情分析表,表面有条不紊,心里谁也不敢说全赢。
到这儿,话说回来,问界搅局文化圈这种跨界实验,等同于试图在商业里重新定义“身份感”和“情感归属”。他们想把汽车变成文化符号——能成就是一波模式创新,万一折戟,也就成了大伙故事里的段子原材料。这条路到底能不能走远,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专业角度看,市场变数太多,谁也不是预言家,只能眼见为实。
最后留个问题:文化共创这回事儿,究竟是品牌的烧钱游戏,还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行业自我进化?理解不同,选择的策略和风险尺度可大可小。毕竟电影节现场的灯光再华丽,也是靠线路供电的,谁都不能保证断电时还有多少光亮。你觉得,车企带文化圈“搞事情”能不能真正改变行业,还是最终变成了营销组的又一个短视频脚本?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