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刚出炉的数据犹如煎饼果子刚翻面,热乎劲儿还没散呢——小鹏汽车8月卖出3.77万辆新能源车,这架势是真让行内外都抬了抬眉毛。有人一嗓子喊“新能源王者时代要来啦”,也有人暗暗琢磨这销量背后到底藏了哪些小九九?数据好看是好事,可哪个事儿不是“两锅并烧”?今天咱不谈雷声大雨点小,也不扯虚头巴脑,直奔主题小鹏这波销量爆发,到底是厚积薄发还是炒菜加了味精?而技术、产品、服务和生态,会不会像那留言区里的段子一样,明面上笑呵呵,背地里藏着刀子?来,跟着我,掀开这层面纱,保证不让你白瞎眼球。
你还没来得及为小鹏8月销量捧场鼓掌,坊间就已经涌现两派观点一边是掌声雷动,“中国智造终于要把老外都比下去!”另一边则褶眉叹气,哥们,这光有销量,后院漏不漏雨你管了没?小鹏8月胜利大捷,大伙儿短暂忘记去年那些“车主维权”和“技术故障”的小插曲。MONA M03“杀进”A级纯电轿车市场,月交付过万,看起来小鹏就是新能源奇兵。G6、G9撒网SUV圈,海外市场表现也不错,技术输出直接拉高国际Buff。可是销量是真香,质量和利润却像东北大萝卜,外头脆里头空。谁都知道,这年头用户要的不单是便宜和智能化,还得有点真功夫——品牌能不能顶住各种“烧脑事件”?一场技术狂潮之下,后面那点隐患可没瞒天过海。
我们继续给这锅事儿添点料。说到技术,小鹏算是把“智能化”玩明白了。P7+“AI鹰眼智驾”,听着就有点科幻,什么Lofic架构、双Orin-X芯片,感知距离和识别速度一通猛涨,甚至“无图智驾”让老司机都挑眉。这点比特斯拉、华为啥的声量还要高一筹,至少不用天天等地图更新。8月城区智驾用户渗透率飙到85%,属实把行业天花板捅了个窟窿。但都知道光搞技术不是万能的,小鹏更讲究“技术+服务”闭环,MONA M03终身免费智驾流量,P7+用户持续OTA升级,不怕买来几年变老古董,车主活脱脱被锁进自家圈子里。
但光有技术和粘性,钱袋子能不能撑得住?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11.4亿,毛利率才16.5%,跟理想、特斯拉比起来就像嫡长子对上亲戚家小表弟。“怎么着?亏本卖吆喝?”不少老铁发出调侃。全球化布局也有点寡淡,G6虽然在30多个国家露脸,但海外总销量占比只摸到15%的边。这一出,在“Z世代”的用户眼里也没那么亮眼了。小鹏的“陆地航母”飞行汽车马上迪拜首飞,未来感拉满,可那订单再多,收割银子还得看几年以后。在一片叫好声、质疑声、围观声里,小鹏迈着“中国智造”的步步高,却也走着“高技术低利润、高销量低毛利、高调布局低回报”的三重奏。
别觉得眼前风光就能高枕无忧,这里说的是“假性平静”。销量刷榜、技术亮眼、车主生态服务,个顶个是好听,但背后车厂心里打鼓。有心的老司机摆手质量隐患还在,2025年9月那一把召回47,490辆P7+,就因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把人整得心头一紧,这供应链品控难题像东北冬天的暖气,没了就要冻掉半条腿。小鹏自个儿也清楚,“毛利率低、盈利难”的压力如影随形,卖得再多利润才是刚需。
同时行业反方声音也没闲着“用户生态只是把消费者变成流量韭菜。”“智驾功能再好用,质量不过关等于脑袋上顶锅盖。”更有业内老炮儿反问“技术领先但钱袋子瘪,能不能撑起全球化大局?”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虽说有5000多份订单,但距离真的赚钱还有不少坑要填。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大佬眼看着就要出新款,MONA M03再牛,压不住市场天花板。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画风热度还在,隐患未解,一切都是表面光鲜底下暗流涌动。
但就在大家快被这些头疼事儿压得喘不过气,“一锤定音”的反转来了。小鹏汽车居然把技术价值转换成了用户价值,这操作背后有点狠。说咱身边那几位车主,买了MONA M03或者P7+,体验到智能化、性价比和服务“三合一”的福利,都觉得“这车买对了”,吐槽少了,点赞多了。雷厉风行的OTA升级,终身免费智驾流量,用户和车厂像谈恋爱,一环扣一环。
更重要的是,“无图智驾”让小鹏确实实现了和特斯拉、华为、比亚迪等对手的直接差异化,用户不用天天琢磨地图精度问题,开起来忒省心。技术壁垒直接切中行业痛点,让小鹏销量跳水变跳跃。再来一看海外市场,虽说占比不足,但技术输出占到了28%,国际话语权拉满。这玩意儿直接把“made in China”推上了全球舆论场。收割之前埋下的伏笔,全靠“技术-产品-生态”协同发力。市场定位也精准,年轻人买得爽,服务也到位,谁还不想尝尝“智造快感”?
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更是给竞争者添堵,未来布局拉高品牌溢价,哪怕短期不见银子,那高科技形象直接占领用户心智。小鹏成了新能源圈老大哥,赛的是技术硬实力,而不是吹牛皮大赛。
事态又一次表面平息,里头却涌动更大的危机。小鹏汽车说是全球化进军,可海外销量仅有15%的份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更头疼的是,技术不断升级,供应链难题依旧没解决,前脚刚召回,后脚又有新的品质隐患冒头,像玩打地鼠一样,压一个出来两个。这可不是动动嘴皮子能过去的事。
盈利难题也在加深,虽然亏损收窄,但毛利率依然低,规模扩张带来的边际制约不是喊口号就能破。比亚迪的海豹07、特斯拉的Model 3新款趁势而上,小鹏利润和市场份额可能遭遇“左右夹击”。用户体验越来越“挑”,一有小问题就往社交平台上怼。分歧加深,谁主沉浮难定。即便“飞行汽车”项目订单不少,可短期内还看不见回报,全球经济环境也不确定,这些意外障碍像冬天的冰面,走得不稳,摔跟头就是分分钟的事儿。所以这画面,看似洗牌结束,其实才刚开始。
说一千道一万,小鹏汽车这路子走得跟东北大姨带货似的——眼睛心都红了,劲儿猛钱不够。你看风头正劲,技术创新一天一个样,但这质量管控和盈利模型,咋一听热闹,细细品还是差了点大火炖肉的诚意。咋说呢?也别纯当黑话,好歹人家中国智造把国际圈子搅了搅,但要说“高品质好服务高利润三者都齐”,那还得再熬几年。小鹏发力值得点赞,不过老铁们也不能光看数据热闹,得把眼光放远,等着真刀实枪下场PK,才能判个真英雄。假装夸一句小鹏汽车啊,能把智能化搞到飞天,咱都服了——就是可劲儿使,还得捂住底裤别露出破洞。
那问题来了,小鹏汽车这波销量猛增,是不是技术创新和服务闭环就足够了?还是说,利润低毛利差、质量隐患频出的榜单背后,才更考验一家企业的底牌?你觉得它会一路飞天,还是被后面那一堆对手按在地上摩擦?留言区里,站正方的说“中国智造必胜”,反方的翻白眼“利润撑不起规模爆发”。你怎么看?技术光环能否抵挡质量和盈利的风雨,咱就等你来发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