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难,福祉车少,政策补贴和市场推广跟不上

你有没有想过,出门这件小事,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一辈子的难题?我们天天嚷嚷要“诗和远方”,甚至把堵车当作日常的烦恼,可对于数千万残障人士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连家门口的小广场、医院甚至菜市场,其实都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

中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3亿老人,差不多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需要特别的照顾。可你在马路上见过几辆福祉车?买车时有销售跟你提过能帮坐轮椅的人上下车的座椅吗?有没有想过为啥满大街都是智能、自动、超豪华,但就是没人琢磨这些“非主流”的需求?难道他们的出行,不重要吗?

很多人觉得,那是因为“这种车肯定卖不动啊”。一万台新车里,都不到一台是福祉车。站在生意人的角度,这市场太小了,搞不了动辄几万、几十万辆的规模效应;再看改装行业,稍有点动静就怕合规、怕上不了牌、怕被追责,能不上手就不上手。用户不是没需求,是压根儿就“看不到、买不到、用不起”,普通人一辈子如果没摊上家人行动不便,或许这辈子都不会关心。

可有意思的是,总有人偏要干这种“很傻”的事。丰田做福祉车,坚持了60年。60年不是吹牛的,真是日复一日把“对弱者的善意”当成技术活来打磨。他们捐车、办展、搞租赁、出新版本,一遍又一遍地问“你们到底需要什么?”甚至连冬残奥会用过的车也打包捐掉。你说丰田卖这么点车图啥?挣钱?搞流量?这个市场,光靠销量报表,是绝对没法交差的。

这个世界总是有人被落在后面。社会进步的意义,不是让尖子生变成天才,而是让拖在最后头的,也能有体面活着的权利。把“给所有人都能够出门”这四个字真正落到地上,比天天讨论什么新能源更有温度。福祉车,看上去只是冷冰冰的一堆铁和技术,实则藏着对陌生人最难得的善意。

想想看,谁没有老去和生病的一天?我们都自诩是新时代“敢拼敢闯”的人,可等到哪天腿脚不灵或者父母年纪大了,只能靠别人搀着,甚至推着轮椅才能出门,你还会觉得做“无障碍”的商品是公益噱头,是“伪需求”吗?说白了,今天的福祉车,是明天的我们自己。

出门难,福祉车少,政策补贴和市场推广跟不上-有驾
出门难,福祉车少,政策补贴和市场推广跟不上-有驾
出门难,福祉车少,政策补贴和市场推广跟不上-有驾

问题是,这玩意真的推广不下去。原因也很直接:一是没人知道,二是买不起,三是政策不配套。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自己还能开这种车,甚至原本想去做个简单的旋转座椅,改装厂都不敢接单。毕竟,一旦出了事就是“非法改装”,车企、车主谁都不想惹麻烦。如果多出台点支持政策,把福祉车当成公共配套来推,不仅政策门槛能低点,连补贴都能跟上,谁还不愿意多迈一步?

日本、欧美这些国家都明白个道理:社会的底线,恰恰就在最弱的那部分人里。福祉车不是可有可无、做做样子的“面子工程”,而是社会温度的分水岭——你怎么对待他们,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你这个社会到底有没有良心。

出门难,福祉车少,政策补贴和市场推广跟不上-有驾

很多人问,这玩意真有市场吗?丰田人自己也说,哪怕销量一年才一千多,其实需求远远被压制了。上有老下有小,“用得着的时候用不起”,谁不觉得憋屈?

出门难,福祉车少,政策补贴和市场推广跟不上-有驾

再深想一步,很多企业都在讲“企业社会责任”,讲的是真漂亮,但真要拿出长期、人力、资金踏踏实实“烧”,就剩下凤毛麟角了。做公益容易,做生意不难,把公益和生意死磕下去,还深耕几十年,这才叫“靠谱”。很多慈善活动,图的都是曝光度和炫耀;但像福祉车这样一年只卖几百台、还年年升级的东西,真不是谁都能干和坚持的。

也正因为如此,这件事才值得尊敬。你想,谁家不想赚钱?时下主流车市卷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人脸识别、L4L5,所有热点都在拼技术、拼体验、拼“高大上”,但真碰到社会最底层的那些刚需,往往是企业和政策一起“视而不见”。丰田这种“质朴的倔强”,就体现在明知没钱赚,明知费时费力,还要一次又一次升级产品、补贴服务、推进法规。不是因为他们有情怀,而是他们看明白了“残障和老年是所有人的未来”,提前布局,也是给自己攒德。

出门难,福祉车少,政策补贴和市场推广跟不上-有驾
出门难,福祉车少,政策补贴和市场推广跟不上-有驾

再说说用户。买得起福祉车、用得着的家庭其实并不少,关键是信息鸿沟和成本鸿沟。老百姓买个替父母上下车方便的座椅,其实很实用,可政策、产品、宣传到位没到位?市场规范了没有?有时不是599的“谐音梗”产品火了才是创新,而是福祉车这种“有但没人注意”的技术真正用上了才算改变了世界。

出门难,福祉车少,政策补贴和市场推广跟不上-有驾

说到底,车企最容易掉进“只为主力消费人群”做产品的陷阱。你天天盯着年轻人、盯着高端享受,媒体流量一起哄,该火的火、哈的新鲜,但冷门圈子就被边缘化。企业真正的厚道,是有没有耐心和信心,做这种一时看不见效益的事。你可能得十年二十年都看不到市场爆发,可只要你坚持,社会迟早为你点赞。企业如果总是拍脑袋做“短平快”,等老的时候发现市场还在原地踏步,到那时后悔都晚了。

当然,口号谁都会喊,真正落实到行动层面,才见真章。每次看到冬残奥会的福祉车免费捐出去,看到老人和轮椅朋友能够自己拧把手、自助上下车,才明白什么叫“企业担当”。哪怕全市场加起来只占万分之一,那也是万分之一的欢笑和自由。在中国这个巨大群体中,每台福祉车都是救命稻草、生活尊严。你觉得不重要,只是你还没用到;你觉得理所当然,只是你还没遇到。

那怎么办?一方面,需要政策跟进,给点实实在在的购车补贴,给改装放点松绑。另一方面,企业和社会也该扪心自问,是不是只热衷于跟风炒热点,而懒得去啃“最难啃的骨头”?我一直觉得,这种看似亏本的事,最后其实是能攒下最大口碑和积德的。到头来,谁不是老弱病残?今天你给别人铺路,明天别人也有可能为你点灯。

出门难,福祉车少,政策补贴和市场推广跟不上-有驾
出门难,福祉车少,政策补贴和市场推广跟不上-有驾

你有没有注意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往往是最容易被无视的。真正高级的社会,从来不是靠几个牛车、几个发明,能让顶层多快活;而是那些“最不起眼的需求”也能被关注到。做“万分之一”的生意,投入“百分之百”的用心,这是底线,更是担当。企业做到这一步,才有资格说自己有社会责任感,社会对待这样的企业,也自然多宽容一些、多支持一些。

所以,别总想着等别人先上。每个人的善意其实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力。支持福祉车,不是做善良人的表演,而是替将来的自己、身边亲人投资一个可以自由出门的可能。市场是需求积攒出来的,温度和担当也是点滴汇聚。谁在意每个个体的自由选择,谁就能真正赢得每个人的尊重——就像晨曦中的那一排福祉车,让所有人都有了走向世界、拥抱生活的机会。

你说,这市场小得可怜,值得吗?可别忘了,每个被照顾到的细节,都是一个家庭、一个人生的希望——有时,最小的市场,才藏着整个社会的温柔和未来。

出门难,福祉车少,政策补贴和市场推广跟不上-有驾
出门难,福祉车少,政策补贴和市场推广跟不上-有驾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