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最近的动作,真是让人忍不住想搬个小板凳坐下来好好吃瓜。李斌这次可是下了死命令,要求Q4必须盈利,这架势,颇有点"不成功便成仁"的味道。说起来,蔚来这十年的造车路,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从最初的高端定位、极致服务,到现在的全面收缩、降本增效,每一步都牵动着行业和消费者的心。
要说蔚来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得是它在智能汽车生态上的布局。当初李斌决定做手机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步险棋。毕竟手机行业早已是一片红海,连专业手机厂商都在苦苦挣扎,更何况一个跨界玩家?但蔚来的思路很清晰:在智能互联时代,手机和车的无缝衔接才是未来。看看现在华为鸿蒙智行和小米澎湃OS的生态联动,就知道蔚来当初的预判有多准。虽然NIO Phone最终没能打开市场,但这份前瞻性还是值得点赞的。
说到手车互联,这可是当下最火的技术赛道之一。华为的HiCar已经适配了超过170个品牌、8500款车型,vivo的Jovi InCar甚至把AI大模型都搬到了车上。而蔚来在这方面其实也有不少亮点,比如数字钥匙、远程控车这些功能都做得很扎实。只不过在生态开放度上,确实还需要向OPPO、vivo这些专业手机厂商多取取经。毕竟,不是每个车主都愿意为了车联功能换手机,这个道理蔚来现在应该深有体会。
现在蔚来把手机团队并入了数字座舱部门,这个调整很有意思。数字座舱作为人车交互的主战场,整合手机端的研发能力,说不定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想想看,如果能把手机上的应用生态无缝迁移到车机上,或者用手机算力来增强车机性能,这不就是现成的差异化竞争力吗?特别是在智能座舱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这种软硬协同的创新可能会成为破局关键。
蔚来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一直很舍得下本钱,光是去年就烧掉了130亿,比理想还多20亿。这些钱砸下去,换来了不少硬核技术:ET9的智驾芯片、换电体系、NT2.0平台...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护城河。特别是换电站,虽然前期投入大,但现在全国3000多座的规模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网络效应。只要能把利用率提上来,这套体系的价值就会逐渐显现。
说到降本增效,蔚来这次是动真格的了。CBU经营机制听着挺专业,说白了就是让每个部门都学会精打细算。从蹭牛屋场地开发布会,到合并乐道和蔚来的销售渠道,这些举措确实能省下不少真金白银。不过最让人意外的是,连东方广场的体验中心都可能要关,这可是蔚来高端形象的标志性门店。看来李斌这次是铁了心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其实仔细想想,蔚来的底牌还是不错的:高端品牌认知度稳居第一阵营,用户社群运营堪称行业标杆,技术储备也相当扎实。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比如换电站,能不能开放给其他品牌用?用户运营的经验,能不能复制到乐道和萤火虫?这些都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站在数码爱好者的角度,我特别期待蔚来能在智能生态上再进一步。现在的车早就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移动的智能终端。谁能把手机、车机、智能家居这些场景打通,谁就能赢得下一个十年。蔚来既然已经意识到了这点,接下来就看执行力度了。
说到底,企业经营就像长跑,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节奏。蔚来现在做的这些调整,无论是收缩战线还是聚焦主业,都是在为最后的冲刺蓄力。毕竟在这个智能汽车的下半场,活得久比跑得快更重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家曾经定义了中国高端电动车的企业,能够再次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