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欲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公然禁售部分中企卡车,恐引火烧身自

这边厢,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管和计量局挥舞禁令,把九款中国主力卡车判了“死刑”,理由是技术不合规。

那边厢,俄能源部长齐维廖夫却急匆匆地飞来中国,恳求中方扩大煤炭采购,好救活他们濒临崩溃的煤炭业。

这种操作,着实让人费解。一面是冰冷的贸易壁垒,直接针对中国制造。一面却是急切的经济求援,指望中国市场解困。

这种反差,发生在中俄“无上限”战略协作关系的大背景下,不得不让人多想。

俄罗斯欲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公然禁售部分中企卡车,恐引火烧身自-有驾

这究竟是两国经贸往来中,一次偶然的、暂时的摩擦?还是预示着中俄经贸关系的底层逻辑,正在悄悄变天?

这篇文章,就来深扒一下这场“卡车风波”,看看俄罗斯到底在下什么棋。

卡车,谁的命根子?

表面看,俄方对中国卡车提出的理由,诸如刹车系统、噪音、电磁辐射等二十多项技术缺陷,似乎“有理有据”。

但被禁的东风、福田、一汽解放、重汽汕德卡等主力车型,明明已在俄罗斯合法销售多年,口碑也不错。

中国卡车在当地市场表现强劲。在俄罗斯重卡市场,中国四大品牌合计已占据近三成份额。

其中,重汽汕德卡更是以14.2%的份额,超越了俄罗斯本土巨头卡玛斯,位居榜首。

俄罗斯欲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公然禁售部分中企卡车,恐引火烧身自-有驾

价格优势也是中国卡车的杀手锏。一辆中国重卡在俄罗斯,售价约700-800万卢布,比本土产品足足便宜三成。

乘用车市场同样如此,中国品牌市占率今年一度高达58.3%,即便上半年略有回落,也维持在55.8%。

反观俄罗斯本土车企,卡玛斯、嘎斯等销量持续下滑,部分工厂甚至被迫转为四天工作制。

他们不止一次公开指责中国卡车“淹没市场”,严重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此早有定调,他强调“汽车业是战略产业”,必须保护。

所以,这次所谓的技术禁令,更像是俄政府挽救本土汽车工业、为其争取喘息空间的借口。

这背后,就是为了保护被俄罗斯视为“国家工业火种”的本土车企。

俄罗斯欲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公然禁售部分中企卡车,恐引火烧身自-有驾

不光禁,还组合拳

这次对中国卡车的禁令,绝非单一事件。它实际上是俄罗斯精心策划的“组合拳”中的关键一环。

这套系统性壁垒的构建,早有预警。俄工贸部长阿里汉诺夫就曾多次公开警告“对中国汽车过度依赖”。

他甚至直言,仅仅提高进口税“还不够”,俄罗斯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恢复市场平衡”。

今年以来,俄罗斯已大幅提高了进口车报废回收税,税额直接暴涨四倍。

这意味着,一辆20吨的中国卡车,其成本将一夜之间增加高达29万元人民币,价格优势被严重削弱。

与此同时,俄罗斯还严格封锁了平行进口渠道,进一步限制了中国车辆进入市场的非官方途径。

为了扶持本土产业,俄罗斯还启动了总值约700亿卢布的国产卡车换代计划,直接补贴购买本土卡车的企业。

而这次禁令,瞄准的正是中国品牌市占率最高的畅销车型。其技术指控,又多集中在噪音、电磁等弹性解释空间较大的动态法规上。

这套“组合拳”短期目标是“清场”,长期目的则是倒逼中国车企接受更高的游戏门槛。

卢布,得留在我这

俄罗斯的根本目的,并非要把中国汽车彻底赶出市场。在西方技术援助彻底断供的当下,他们也承担不起失去中国汽车供给的后果。

在西方制裁背景下,中国制造是俄罗斯关键的外部供给。彻底断供,对俄罗斯工业和物流是巨大打击。

因此,俄方打压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改变与中国车企的现有合作模式。他们渴望将产业链、利润和就业,更多地留在俄罗斯本土。

俄罗斯欲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公然禁售部分中企卡车,恐引火烧身自-有驾

结合俄民众“逼中国车企在俄建厂投钱”的评论,以及此前中资汽车配件园项目陷入停滞,都指向一个核心诉求。

那就是希望中国车企能在俄罗斯境内进行更深度的本土化投资与生产,真正实现“让卢布不外流”。

这反映了俄罗斯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试图利用其市场和资源,攫取更高价值链环节的战略意图。

结语

回头看,俄罗斯一边打压卡车,一边求购煤炭,这并非“精神分裂”。这是国家利益驱动下的实用主义。

俄罗斯欲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公然禁售部分中企卡车,恐引火烧身自-有驾

在能自保的领域(汽车),他们设置壁垒;在依赖外部的领域(能源),他们寻求合作。

这场风波,撕开了中俄“无上限”战略协作关系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出其下纯粹的利益底色。

对俄罗斯而言,伙伴关系服务于其生存与发展;对中国而言,必须正视大国博弈的现实,摒弃情绪化抱怨。

“卡车事件”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时必然遇到的挑战。它要求中国企业不仅要产品能打,更要懂得与复杂的国家利益博弈。

这是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全球化”的必经之路。打铁还需自身硬,综合实力的提升才是应对一切壁垒的终极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