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关心小米新车了,我更关心雷军的精神状态

讲真,雷军老师最近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我们关心。

当一个功成名就的千亿富翁,不好好在中关村喝咖啡,不好好在直播间里讲段子,反而跑到海拔四千多米,连氧气瓶都得论箱批发的昆仑山上,去亲自“监工”一台还没发布的车。

别关心小米新车了,我更关心雷军的精神状态-有驾

这场景,你品,你细品。

它透露出的不是敬业,而是一种近似于“癫狂”的偏执。这已经不是在测试车了,这是在修仙,在渡劫,在用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向整个车圈宣告一个真理:

我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要用最蠢、最笨、最不讲道理的办法,把你们所有人都卷死。

评论区里一堆人在那玩梗,说“肯定不是纯电YU7”,这梗的背后是啥?是对小米这种“自杀式”测试的肌肉记忆。大家已经默认了,小米造车,突出一个“不计成本”,突出一个“发疯文学”。

还记得SU7发布会上,雷军云淡风轻地说,我们用了“行业好几倍的测试车”吗?

当时,台下友商的表情,估计跟三体人看到罗辑的摇篮计划一样,充满了不解、嘲讽,以及一丝丝藏不住的恐惧。

嘲讽的是,一个搞互联网营销的门外汉,也配谈工业底蕴?汽车是百年工业的结晶,是无数工程师的心血,你以为是写代码呢?搞几百台车来回跑,不就是人傻钱多的土老板行为吗?典中典了属于是。

但恐惧的是,万一这孙子真成了呢?

结果,真就成了。

当SU7在各种冬测、夏测、赛道测试里,把一众号称“经验丰富”的老炮们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整个行业都沉默了。

最好的手段不是在规则里赢你,而是直接把规则的桌子给掀了。当别人还在计算测试成本、论证流程效率的时候,小米的逻辑简单到粗暴:

老子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你一台测试车要覆盖十个场景?好,我直接上十台车,一台车就跑一个场景,跑到报废为止。你一个工程师要负责三个模块的测试?不好意思,我上三个工程师,一人盯一个模块,24小时三班倒。

这不是什么“互联网思维”,这就是最原始、最野蛮的“闪电战”。用绝对的资源优势,去碾压你所有的方法论。你引以为傲的流程、经验、体系,在小米这种“饱和式攻击”面前,脆弱得就像一张纸。

别关心小米新车了,我更关心雷军的精神状态-有驾

我作为一个曾经也搞过项目管理的中年人,对此感触极深。你方案做得再漂亮,PPT讲得再天花乱坠,领导最后就给你两个人、三万块预算,你拿什么去落地?你拿头去落地吗?

所以,很多车企的问题,根本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流程问题,而是“决心”问题。说白了,就是抠。舍不得花钱,舍不得投入,总想着用最少的资源,去办最大的事,去做最美的梦。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造车比作打仗,好像有点过于中二了,但你别说,还真他妈有点那个意思。

雷军现在干的事情,就是带着他的“重装军团”,在昆仑山这种“地狱级”难度的战场上搞实战演习。每一台在高原上趴窝的“一次性筷子”,每一个被跑废的底盘,都是在为未来的量产车积累“战斗经验”。

他测的根本不是什么续航和底盘,他测的是人心,是团队的极限,更是友商的心理防线。

就问你怕不怕?

当你的新车还在实验室里做台架测试的时候,人家的测试车队已经在世界屋脊上吃土了。当你的工程师还在为了一个偶发bug开会扯皮的时候,人家可能已经用毁掉几十台车的代价,把这个问题从物理层面直接抹除了。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说到测试,我又想起了那个经典的段子。自动驾驶技术的终极考官是谁?不是特斯拉,也不是英伟达,而是山东聊城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姿势够妖娆,你那几万块钱一颗的激光雷降维打击也没用。

别关心小米新车了,我更关心雷军的精神状态-有驾

小米现在干的,就是主动去寻找各种各样的“老头乐”场景。昆仑山,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能把一切电子设备都逼疯的天然“老头乐”。

所以你看,当雷军站在昆仑之巅,对着镜头微笑时,他其实在说:

你们还在研究怎么把餐厅装修得更漂亮,我已经准备把整条美食街都给爆了。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这种玩法,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友商看了,除了连夜给自家老板上眼药,说“老板你看那个人他又疯了”,还能干啥?

没辙,真的没辙。

因为在绝对的“变态”面前,任何的“正常”都会显得无比的苍白和无力。

就问你服不服?不服憋着!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