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事儿挺热闹,说的是长安汽车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深蓝汽车。
就在他们刚刚请来一位手机圈的营销大咖姜海荣担任新总裁的同一天,自家的一款主力车型深蓝S09就因为一个“升级不加价”的举动,把不少刚提车不久的老车主给惹恼了,大家纷纷在网上抱怨,感觉自己像是被厂家“背刺”了,成了新一茬的“韭菜”。
这事儿一出,很多人都在琢磨,深蓝这到底是怎么了?
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太急,还是因为连续两年都没完成销量任务,心里真的慌了?
咱们先来看看这件让老车主们心里不舒服的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9月8号,深蓝汽车推出了深蓝S09的一款新版本,叫“超长续航超充版”。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款车在电池、续航和充电速度上都比老款有了提升。
按理说,产品升级是好事,但问题出在了价格上。
新款的指导价和几个月前发布的老款一模一样,都是27.99万元。
这就意味着,花同样的钱,现在买到的车配置更高、性能更好。
这消息一出来,那些在五六七八月份刚刚买了老款S09的车主们可就不干了。
大家觉得,自己刚买的车,转眼就成了“过时货”,而且是官方亲手造成的,这跟变相降价没什么区别。
更让人生气的是,当初买车的时候,深蓝的董事长邓承浩还承诺过“一年保价”,现在这算怎么回事?
于是,在一些投诉平台上,能看到不少车主发帖维权,认为深蓝这种做法涉嫌销售欺诈,违背了当初的承诺。
新总裁姜海荣上任的第一天,就要面对这样一场由自家产品引发的舆论风波,这个开局可真算不上顺利。
那么,深蓝汽车为什么要冒着得罪老用户的风险,这么着急地推出一个“加量不加价”的新版本呢?
答案可能就写在他们的销售成绩单上。
作为长安汽车在新能源领域寄予厚望的品牌,深蓝肩上的压力一直不小。
长安给它定的目标是,到2025年要实现盈利,并且在行业里站稳脚跟。
深蓝的董事长邓承浩也公开算过一笔账,说只要每个月的销量能稳定在3万辆以上,公司就能赚钱了。
可现实情况是,这个3万辆的目标就像是挂在眼前却总是够不着的胡萝卜。
我们翻看了一下今年前八个月的销量数据,深蓝的月销量虽然不算差,基本都在两万多辆的水平徘徊,但就是迟迟突破不了三万大关。
这么算下来,到8月底,全年的销售目标才完成了百分之五十多一点。
眼瞅着一年就要过去了,任务还差着一大截,你说能不着急吗?
这种业绩压力,很可能就是促使他们采取一些比较激进的市场策略,希望通过提升产品竞争力来快速拉动销量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销量上不去的难题,深蓝汽车下了一步很关键的棋,就是从外面请来了姜海荣这位营销高手。
在加入深蓝之前,姜海荣是荣耀手机中国区的首席营销官,在手机圈里是出了名的会搞营销。
他最经典的一个案例,就是在荣耀X50的发布会上,当着所有人的面,现场连续摔了10部新手机,结果手机都完好无损。
这一下,就把荣耀手机“结实耐用”的特点深深地刻在了消费者的脑子里。
这种化繁为简、直击人心的营销能力,正是深蓝汽车目前最欠缺的。
在姜海荣来之前,深蓝的当家人邓承浩是一位典型的技术专家,他懂技术、懂产品,能在发布会上一口气讲一个半小时的技术细节,但要把这些技术亮点转化成普通消费者能听懂、愿意买单的理由,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邓承浩自己也坦言,深蓝的团队里绝大部分都是搞研发的,有好东西但是讲不好故事。
所以,姜海荣的到来,被看作是给深蓝这支“技术派”队伍补上了一块关键的“营销短板”,希望他能用在手机行业的成功经验,帮助深蓝汽车打开市场局面。
不过,光靠一个营销高手可能还不够,深蓝还面临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品牌形象不够清晰,缺少一个让人能记住的“标签”。
现在市场上的汽车品牌太多了,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一个品牌如果没有一个鲜明的标签,就很容易被淹没。
比如,一提到蔚来,大家会想到它的优质服务;一提到理想,就会想到“奶爸车”,专门为家庭用户设计;就连一些后起之秀,比如零跑汽车,也因为主打性价比,被很多人称为“半价理想”。
这些标签,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帮助这些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那么深蓝的标签是什么呢?
它最早喊出的口号是“年轻就去深蓝”,听起来比较空泛,没能形成记忆点。
后来,深蓝和华为进行了合作,又打出了“左手超级增程,右手华为智驾”的口号。
华为的招牌确实响亮,但问题是,深蓝和华为的合作并不像问界那么深入,车机系统是自己研发的,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也只用在了部分高配车型上。
在众多打着“华为”旗号的汽车品牌里,深蓝的这个标签显得不够突出,也就不那么有说服力了。
这种品牌定位上的模糊,也反映在了他们的产品策略上。
被寄予厚望的S09,上市之路就一波三折,先是车机里弹出广告引起用户不满,后来公布的订单量和实际销量也有些对不上,现在又因为升级搞得老车主不开心。
另一款硬派越野车G318,上市后销量一直很低迷,现在很多门店里连展车都看不到了,基本上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现在,深蓝又把希望放在了一款即将上市的新车L06上。
据说这款车配置很高,但为了把价格打下来,吸引更多消费者,它并没有选择成本更高的华为智能驾驶系统,而是用了另一家供应商的方案。
这些举动都能看出来,深蓝在巨大的销量压力下,策略上显得有些摇摆和焦虑。
或许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深蓝汽车最近也把今年的年度销量目标从年初的50万辆下调到了36万辆。
有时候,走得慢一点,想得更清楚一点,可能比盲目地向前冲要好。
对于现在的深蓝来说,如何打造出一款真正的爆款产品,并借此机会给自己贴上一个清晰、响亮的品牌标签,可能是比单纯追求销量数字更重要的事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