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操作,逆袭车市——长安福特不打价格战,硬刚高端局
汽车圈最近真是热闹得像菜市场大甩卖。隔壁老王买了辆新车,说优惠都快顶上首付了,还吐槽“卷到麻花都直不起腰”。我刷着手机,看着各家拼命降价的新闻,突然发现有个品牌画风不太一样——长安福特居然没跟风打价格战,还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
有天跟朋友在路边撸串,他说现在合资品牌日子难过得很。我顺嘴提起长安福特,说人家均价已经干到22万,比不少主流合资还高。哥们儿愣住了:“这年头还有敢涨价的?是不是疯啦?”结果一查数据,经销商盈利面六成,这成绩放谁身上都能吹一年。
这事儿搁以前,我肯定以为又是哪家靠新能源冲销量。但翻来覆去看了半天,人家偏偏新能源产品线还没铺开,就靠油电共存和差异化战略玩出了新花样。有网友调侃,“别人熬夜做题,他白天晒太阳就考第一”,说的不就是这种感觉吗?
说回正事,现在油车被各种嘲讽成“时代眼泪”,但杨大勇那句话挺扎心:“油”和“电”不是你死我活,而是该共存才对。他甚至觉得未来可能四比六,不至于全军覆没。这种观点听起来挺离经叛道,但仔细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
有次跑高速回老家,一箱油撑到900多公里,表弟在后座喊累,我却乐呵呵地数着还能剩多少续航。这种体验纯电动车给不了,有人要极致加速,也有人图省心耐用。生活里总有人喜欢早晨喝豆浆,有人就爱美式咖啡,各取所需嘛。
再聊聊政策和技术层面,现在新能源汽车补贴还在吃红利,燃油车税费倒是一堆。“一箱油半箱税”这种梗,在朋友圈已经传烂。有网友留言,“等以后补贴退坡,看谁还能笑到最后。”其实现在像蒙迪欧这样的中型轿车百公里6L左右,要是真公平竞争起来,用车成本未必输给纯电动啊。
同事小李前阵子纠结换什么SUV,看来看去还是选了锐界L。他理由特别朴素:配置实用、空间大、不用担心充电桩抢不到位。“咱普通家庭出门自驾游,就怕路上找不到地方充,你让我咋放心?”他这一句,把很多人的真实需求全点明白了。不少用户其实根本不关心零百加速3秒,只想踏实开个几年、省点心罢了。
也不能只靠情怀混饭吃。长安福特另一招就是“不打价格战,但绝对不给消费者减配”。杨大勇那话透着倔强:“我们不会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啥意思?你们卷你的白菜价,我继续搞我的增配不加价。蒙迪欧清香型、锐界浓香型这些组合拳,把一些鸡肋配置砍掉,再保留核心性能,让追求性价比的人挑不出毛病,又能感受到品质提升,这波操作属实精明!
记得某次陪亲戚去4S店试驾探险者,新款动力更猛、变速箱也顺滑多了,可销售员拍胸脯保证价格基本稳住。当场旁边一个小伙吐槽:“终于碰见良心企业,不割韭菜!”虽然带点夸张,但确实反映出大家对行业乱象的小无奈与期待吧?
讲真,这年头厂家愿意自己扛利润压力、不让消费者买单,还坚持走长期主义,不容易啊。据说2024年经销商盈利面达到了六成,而且不是压库存逼出来的,是通过返利支持和提高车型毛利搞出来的。这下好了,经销商积极性爆棚,一个个卖力吆喝,都快赶上传统村口广场舞领队那股劲头……
晚上微信群里讨论起这个话题,有老司机直接发言:“厂商要是真能带经销商一起赚钱,那卖啥都是香饽饽!”还有神评论冒出来,“双十一主播拼命带货,都没他们4S店经理热情!”画面感一下拉满,好像每个人都恨不得自己也是那个分蛋糕的人。
再看看新能源领域,大部分新势力喜欢堆配置:冰箱彩电沙发通通安排!可冷静下来琢磨,其实智能化、电动化,并非谁东西多谁赢,而是谁特色鲜明才牛掰。杨大勇提过一句话印象深刻:将来推的新车型,会兼顾中国用户喜好与自身优势,让产品既有国际范儿又接地气。这思路乍听之下挺慢悠悠,其实现阶段一点也不过时,因为真正厉害的是那些答对关键题目的学霸,而不是胡乱刷分数线凑热闹的小透明……
偶尔会遇见朋友问,为啥那么多合资品牌推新能源只是为了“有没有”,而没有解决“强不强”?其实答案就在这里:差异化+高端路线,坚持自己的节奏,比盲目内卷靠谱太多。一味降价只能换短期销量,可价值沉淀下来才是真的护城河。有时候慢工才能出细活,否则大家最后一起躺平,那就真尴尬咯!
前两天洗完爱车,在停车场碰见一个老哥正擦他的蒙迪欧,我们随口聊起最近汽车圈那些八卦。他总结了一句特别逗的话,“别看外头吵吵嚷嚷,我们这些糙汉子认准好开的、耐造的、有诚意的不嫌贵,该花的钱还是会掏。”听完忍俊不禁,人间真实现场版呀!
写到这里脑海里浮现一句歌词,“孤勇者”的胜利往往最让人佩服。在别人集体跳水的时候,坚持走自己的独木桥,需要胆量,更需要底气。如果你也是那种宁愿为价值买单、不随波逐流的人,下次逛展厅可以试试算笔账,到底哪种策略更适合你的生活方式?
互动来了!假如周末要自驾千公里,你会选择燃油派(比如锐界L/蒙迪欧)一路畅行无忧?还是抱着尝鲜心理挑战智能纯电路线?欢迎晒晒你的奇葩旅途装备清单或者曾遇上的爆笑囧事,说不好下一个被点赞最多的是你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