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车市,有一个品牌曾经风光无限,被称为“总统座驾”,靠着美式豪华的设计和澎湃的动力,一度让年轻人把“开凯迪拉克”当作人生小目标。但最近几年,这个品牌却频频登上热搜——不是因为它推出了什么黑科技新车,而是因为“骨折价”“五折凯”这些扎心标签。
想象一个场景:周末的商场里,某凯迪拉克展台挂出醒目的“直降10万”横幅,一位年轻人驻足观望,销售热情介绍:“现在买CT5,优惠完只要21万!”年轻人却掏出手机刷了刷论坛,转头问:“听说下个月还能再降3万?”
这种“等等党永远不亏”的消费者心理,正是凯迪拉克如今最头疼的问题。曾经动辄三四十万的豪华车,现在却要靠“打骨折”才能吸引眼球。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凯迪拉克销量仅6.2万辆,同比暴跌近30%,甚至被网友调侃:“以前是‘洗浴王’,现在是‘跳水王’。”
一、从“总统座驾”到“五折凯”:降价为何成了毒药?
时间倒回2018年,凯迪拉克在中国年销量突破22万辆,风头直追BBA。那时候的4S店里,CT6车主提车时要排队等两个月,XT5车主甚至需要加装精品才能早点提车。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当ATS-L突然宣布降价10万清库存,一辆指导价27万的车卖到18万,瞬间引发了老车主集体维权。
“那场面就像超市大甩卖,今天不买明天就涨价?不存在的,明天只会更便宜!”一位汽车销售回忆道。从此,凯迪拉克陷入怪圈:新车上市→消费者持币观望→销量低迷→被迫降价→下一批消费者继续观望。2024年3月,新款CT5上市时打出“最高降8.4万”的旗号,结果有网友算账发现:“指导价29.99万的车,实际首付5万就能开走,月供比买雅阁还低。”
这种“降价续命”的策略短期能刺激销量,长期却让品牌价值严重缩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凯迪拉克的3年保值率只有55%,比吉利、长安还低。更尴尬的是,当宝马宣布“放弃价格战,恢复原价”时,网友却集体调侃:“凯迪拉克敢涨价吗?涨1万销量就能再腰斩!”
二、电动化转型:一场“起了大早,赶了晚集”的尴尬
如果说燃油车市场还能靠降价硬撑,新能源赛道上的凯迪拉克简直像极了考场上的学渣——卷子发下来才发现,别人都写到第三题了,自己连名字都没写完。
早在2019年,凯迪拉克就高调宣布“2030年全面电动化”,比BBA还激进。但直到2024年,它在中国市场只有两款纯电车:IQ锐歌和IQ傲歌。这两款车的遭遇堪称“史诗级翻车”:
- IQ锐歌:2022年上市时定价43万起,宣传片里的流水灯带酷炫到爆,结果实车灯带变塑料条,被车主怒喷“买家秀vs卖家秀”。尽管后来官降6万,2024年8月销量却只有87辆,相当于每天只卖出1辆车。
- IQ傲歌:今年刚上市就撞上小米SU7发布会,网友辣评:“雷军讲三小时技术,凯迪拉克海报上最大的字是‘限时立减2万’。”
更扎心的是,当特斯拉用自动驾驶吸引科技粉,蔚来靠换电站圈住用户时,凯迪拉克的电动车还在强调“我们和燃油车一样安静”。有车主吐槽:“试驾锐歌时,销售反复说这车底盘稳、隔音好,我问车机芯片用的哪款,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三、F1赛场能成为救命稻草吗?
今年3月,凯迪拉克做了件大事:宣布组建车队参加2026年F1赛事。这个消息让车迷们眼前一亮——毕竟奔驰、奥迪玩F1都玩成了“技术代言人”,当年AMG发动机下放到量产车时,4S店都要加价5万卖。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凯迪拉克的F1战略透着几分无奈。业内人士透露,这支车队其实是“借壳上市”:用美国TWG车队的参赛资格,贴上凯迪拉克的LOGO。更现实的问题是,F1的技术至少要5-10年才能转化到民用车上,而凯迪拉克的销量危机已经火烧眉毛。
不过,这招“赛道营销”倒是立竿见影。在浙江国际赛车场,全新CT5表演了漂移过弯、高速避险等特技,现场观众惊呼:“原来凯迪拉克还能这么飙!”可惜回到4S店,消费者发现展车和赛车根本不是一回事。有网友毒舌评论:“这就好比餐厅把米其林厨师做菜视频循环播放,端上桌的却是预制菜。”
四、破局关键:找回“豪华”的尊严
面对销量腰斩、品牌贬值的困局,凯迪拉克并非没有翻盘的机会。那些曾经让它登上巅峰的武器,依然藏在工具箱里:
- 停止“自杀式降价”:当CT5的价格跌破20万,它实际上已经和大众帕萨特、丰田凯美瑞贴身肉搏。与其继续血拼价格,不如学雷克萨斯——即便加价2万,ES系列依然年销10万辆。
- 把电动车做出差异化:特斯拉玩极简,蔚来搞服务,凯迪拉克完全可以放大“美式豪华”的优势。比如把锐歌的座椅升级成Nappa真皮+24向调节,音响系统对标百万级豪车,毕竟“坐进车里就像进白宫”的体验,新势力还真学不来。
- 用赛事技术反哺量产车:F1车队不能只当广告牌。如果把赛用悬挂技术下放到CT5,再搞个“浙赛同款调校版”,或许能吸引一波性能控。
一位汽车行业观察者说得犀利:“凯迪拉克现在最需要一场‘尊严保卫战’。当消费者觉得买凯迪拉克不是图便宜,而是真认可它的价值时,这个品牌才算真正活过来。”
眼下,中国车市正在上演残酷的淘汰赛。曾经靠“以价换量”横扫二线豪华市场的凯迪拉克,如今反而被价格战逼到墙角。但历史告诉我们,汽车行业从不缺少绝地翻盘的故事——关键在于,是继续在降价泥潭里打滚,还是鼓起勇气找回“总统座驾”的骄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