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咱们中国的智能汽车市场可真是热闹非凡,新车跟下饺子似的,一个接一个。
各大车企都卯足了劲儿,恨不得把自家车造成一个移动的科技宫殿。
这不,前段时间华为鸿蒙智行旗下的新款问界M7,就因为几张内饰图,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大家伙儿一看,好家伙,中控台上一字排开三块大屏幕,再配上听着就挺玄乎的AR抬头显示,这科技感直接就拉满了。
可热闹归热闹,老百姓看车,光看个表面光鲜可不行,得往深了瞅。
这满眼的屏幕,到底是实实在在的驾驶体验升级,还是车企玩的“障眼法”,用花里胡哨的设计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好在咱们看不见的地方动点手脚呢?
这事儿,咱们得坐下来好好聊聊。
先说说这套让人眼前一亮的内饰吧。
一坐进驾驶室,最抢眼的肯定是那三块大屏,驾驶员前面一块仪表盘,中间一块超大的中控屏,连副驾驶座前面都给配了一块娱乐屏。
这布局,让不少人觉得眼熟,立马就有人在网上喊话了:“这设计是不是跟理想汽车学的啊?主驾驶想看个导航,还得歪着脑袋往中间瞅,开车的时候这么干,真的方便安全吗?”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看的。
屏幕再多,要是影响了驾驶员的视线,分散了注意力,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不过,华为在这方面显然也是动了脑筋的,他们拿出了一个叫AR-HUD的东西,全称是增强现实抬头显示。
说白了,它不只是简单地把车速投到挡风玻璃上,而是能把导航信息和现实路况结合起来。
打个比方,你快到路口要右转了,它能直接在你要转进去的那条路上,投射一个动态的大箭头,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感觉就像在玩赛车游戏一样。
这么一来,驾驶员就不用老是低头去看中控屏或者手机了,视线始终保持在前方,安全性确实提高了不少。
从这一点看,华为确实是在认真思考怎么让技术服务于驾驶,比那些只会傻堆屏幕的厂家,确实要高明一些。
再说了,华为的车机系统,那可是它的看家本领。
鸿蒙座舱用起来有多流畅,基本上是公认的。
那种顺滑的操作体验,点什么就是什么,应用秒开,几乎感觉不到卡顿,跟某些出了名反应慢半拍的“祖传车机”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对于天天开车的人来说,一个不卡顿、好用的车机系统,对心情和便利性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用户体验这块,新款问界M7给人的第一印象确实不错,诚意是给足了。
但是,就在大家伙儿还在为这套漂亮的内饰和流畅的系统点赞的时候,一些眼尖心细的朋友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等会儿,这车顶上怎么光秃秃的?那个代表着高阶智能驾驶的激光雷达,去哪儿了?”这一问,可算是问到点子上了,整个讨论的风向立马就变了。
对于现在的新能源车,尤其是那些标榜自己“智能”的车来说,激光雷达可不是个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咱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汽车的“超级眼睛”加上“声呐探测器”。
普通的摄像头,就像咱们人的眼睛,天黑了、下大雨、起大雾的时候,就有点看不清了。
但激光雷达不一样,它通过发射激光来感知周围的环境,能非常精确地画出一张三维立体地图,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它都能稳定地工作,给智能驾驶系统提供最可靠的信息。
可这次曝光的问界M7智驾版,偏偏就可能少了这么个关键的硬件。
这就好比一个厨子跟你吹嘘他要做一桌满汉全席,结果你发现他连口好锅都没有,这菜的味道能保证吗?
华为的余承东之前可是把自家的ADS 2.0智能驾驶系统夸得天花乱坠,说是目前最厉害的智能驾驶,能实现全国都能开。
可如果这套顶尖的系统,只能靠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来“看路”,那在一些极端天气下的可靠性,就真的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更何况,现在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可一点都没手软。
隔壁的小鹏G6,全系都给你配上了两颗激光雷达;就连价格更低的极氪007,二十万出头的车,也把激光雷达给你安排上了。
这么一对比,如果问界M7还打算卖三十多万,却在这么核心的硬件上“省成本”,那在消费者心里这笔账可就不好算了。
说到这,很多人都觉得华为这波操作,透着一股熟悉的味道。
这不就是华为在手机市场上最擅长玩的那一套“刀法”吗?
发一款新手机,总有标准版、Pro版、Pro+版。
标准版价格便宜,吸引你关注;Pro版在拍照、屏幕这些关键地方升个级,加点钱,让你心动;顶配版更是把所有好东西都堆上,让你觉得不买就亏了。
通过在不同版本之间制造明显的硬件差距,一步步引导你去买更贵的型号。
现在,华为好像是想把这套玩法搬到汽车上。
先出一个没有激光雷达,主打大空间和鸿蒙座舱体验的入门版,用一个相对亲民的价格把市场热度炒起来,把销量冲上去。
然后再推出一个啥都有的顶配版,作为真正的技术标杆和利润来源。
这个算盘确实精明,但汽车毕竟不是手机,十几二十万甚至三十万的东西,是很多家庭的一笔大开销,大家在做决定的时候可要谨慎得多。
这种“逼着你加钱上顶配”的策略,在越来越精明的汽车消费者面前,还灵不灵,真不好说。
说到底,现在所有的分析和争论,最后都要看一个东西,那就是价格。
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大家也都在算这笔账:如果新款问界M7的入门版,价格真能降到25万左右,那凭借着华为的品牌影响力、鸿蒙系统的好用程度,再加上它本身作为一台中大型SUV的空间优势,这车绝对有成为爆款的潜力。
但如果它定价还是高高在上,又在智能驾驶这个核心卖点上搞硬件减配,那恐怕就要被市场好好上一课了。
而且,除了这些高科技配置,很多网友也提到了更实际的问题,比如后排座椅的通风、加热这些舒舒服服的配置提都没提,光去琢磨那些花里胡哨的杯架设计有什么用?
毕竟,车买回来是天天用的,舒不舒服,实不实用,才是过日子的根本。
所以,现在大家都在翘首以盼,等着九月份价格公布的那一天,看到底是惊喜还是惊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