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十一点,4S店里还亮着灯。销售小王正蹲在办公桌后头核对着今天的“出库”单,空调嗡嗡地转,玻璃外面停着一排“新车”,可惜今夜它们注定还是“库存”——除非明天经理灵机一动,把其中几辆先“卖”给本地试驾专员,再从数据里堂而皇之“变魔术”,转身跃升为本周的“销量贡献”。此刻,他抬头撇一眼墙上的“本周销量排行榜”,看着自家 LOGO 高居前列,笑得像打赢一场无硝烟的拉锯战。只是这笑容,和得知年底绩效要按“实际交付”考核时的苦涩,大致也差不太远。
这个行业里,销量榜单的玄学逻辑,已快赶上“高考押题密卷”。前脚数据“加班”,后脚榜单花式“加戏”。你以为的透明,其实只是花样粉饰太平:经销商库存成了“销量发货”,试驾车上了牌也能凑数,车企公关部却照样腆着脸在公众号和社交平台上一通狂轰滥炸。榜单每出一版,配图都要力压泼天流量,各家粉丝和水军在线互扯头花——这场景让我莫名想起,早年间哪个校区传闻“班级模拟考全市前十”,成绩单一到手,发现全是家长签名的假账。
这两年,汽车行业每周销量榜的存在感,比“今日股市涨跌”还旺。上榜好像是证明技术硬、产品香的“唯一通行证”,仿佛消费者按图索骥,“销量冠军”=“优质之选”。可现实像个磨人的钝刀子,割得人欲哭无泪:销量榜眼花缭乱,统计标准各放一枪,谁都说自己是老大,最后全员胜利大逃杀。
中汽协这次出手,表面是改了个数据披露周期,实则像是公交车司机一脚刹车,把都快撞瘸了的行业惯性拉回现实。两年来,行业被数据频繁“注水”、周榜裹挟成了流量机场,造车的没全力做车,只想着做榜。舆论由“涨知识”变“看段子”;行业号、KOL为抢首发,甚至视数据“漏洞”如宝,把“爆款”当作“查漏补缺”的副产品。至于消费者?多数还在为“销量王”贴纸买单,没意识到买的是名头,不是品质;剩下的,干脆学聪明,去4S店后仓悄悄统计真车流,或泡在车友群里盘点故障率。
行业内部,私底下的吐槽远比表面热闹。有的企业对外点赞“数据透明”,对内苦笑业务被迫“充量”;有的销售天天担心提成扑空,自己为自家“榜上有名”提供了多少“良心库存”。外行看总觉得数据多多益善,内行明白和“橡皮公司营业额”一样,这里面水分堪比北方暖气水箱——比的不是车有多好,而是谁敢多“想招”。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风气并非一朝一夕成形。行业里流行“得榜单得天下”,厂商对外谦虚、对内卷狠,销量一出全民碰杯,实际交付却屡屡掉队。终端数据混淆、市场舆论被带跑、行业自乱节奏,本该技术创新和售后服务见高低,偏偏玩成了饭圈“应援打榜”——说是汽车行业,不如叫“手速党联盟”。
我不是要抨击竞争本身,有竞争才有进步。但这种“谁会立榜谁流量多”的把戏,就像摆流水线的女工明明一天只做三百件,领导偏要嘴硬上报“日千单”,最后连车间账本都对不出来。商业社会当然需要数据,但数据真相的最大敌人就是刻意包装——而被忽悠的,不该总是为此买单的普通人。
那么消费者到底怎么做?外表看似技术迭代,实则套路渐深,排行榜就像朋友圈滤镜:美图多是假的,糊成一团的才是真相。真想买车,比较那些每周刷屏的数据排行榜,还不如周末移步4S店,看发货区究竟有多少小白车真能开走。或者,低调敲开业主群、车友群,多听实际用车体验——小广告说的话,不如邻居路测的真实。
有时候,行业进步,不是靠榜单加速,而是靠企业醒悟。电池续航多坚持10公里,安全气囊能多顶一顶,售后服务多加一回电话回访,这才关乎生死存亡。而排行榜数字加到天上,也救不回因一次事故失控的口碑。所以,我倒希望这道监管“新规”真能倒逼行业,咬咬牙,别再用数据自娱自乐,把功夫用在刀刃上。
当然,打假容易,真改革难。靠一纸倡议能不能彻底扭转乾坤?乐观一点,也许行业能从假唱KTV变真选秀,直面现场评委的“刁难”而不再模仿口型。但以过来人的阅历看,管是能管得住数据口径,却很难管住逐利的本性。这事,考验的,既是监管的专业,也是人心的底线。
最后想问一句:当排行榜不再定义“好车”的时候,这市场多少企业,能拿得出真本事,哪家用户,能守得住初心?你又愿不愿意,在花花绿绿的数据面前,做一次“拆榜达人”?这,大概才是汽车行业真正的成人礼。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