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业集体降温,保时捷销量三连跌,中国品牌抢跑新能源赛道

德国汽车业集体降温,保时捷销量三连跌,中国品牌抢跑新能源赛道

德国汽车业集体降温,保时捷销量三连跌,中国品牌抢跑新能源赛道-有驾

“豪车印钞机”也扛不住了。2025年的财报数字一亮出来,不少人皱起眉头——曾经每卖一辆都稳赚不赔的保时捷,现在差点就亏钱。这不是一家公司的事儿,一看最近德国车企交出的成绩单,全线低温。

德国汽车业集体降温,保时捷销量三连跌,中国品牌抢跑新能源赛道-有驾

昔日全球市场呼风唤雨的德系巨头,如今迎面撞上“寒冬”。对比最强烈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一路高歌猛进,“弯道超车”这词,现在说得一点都不过分。

德国汽车业集体降温,保时捷销量三连跌,中国品牌抢跑新能源赛道-有驾

先盯着保时捷:运动和豪华一直是它的标签,这些年赚大钱几乎成了惯例。回想下,从2020年到2023年,哪怕疫情闹腾、供应链拉胯,它营业利润还是从42亿欧元涨到了73亿欧元。巅峰时期还搞出了创纪录的营收和利润——营业收入直接干到376亿欧元,销售利润68亿欧元,就在那一年秋天还完成欧洲最大IPO,高调喊出长期销售回报率要突破20%的目标。

德国汽车业集体降温,保时捷销量三连跌,中国品牌抢跑新能源赛道-有驾

谁能想到,两年时间剧情翻转。今年(指2024),营业利润只剩56亿欧元,比去年掉了23%。等到明年的前三季度,更离谱,只剩4000万欧元,同比暴跌99%,第三季度甚至净亏9.66亿。这种数据摆在台面上,看的人都有点麻木。股价呢?最新收盘徘徊35块左右,对比上市首日82.5块已经腰斩再砍,还被法兰克福交易所踢出DAX指数塞进MDAX,这就是资本市场给的不信任票。

德国汽车业集体降温,保时捷销量三连跌,中国品牌抢跑新能源赛道-有驾

为什么会这样?销量连续三年往下走,是最直观的原因。在所有区域里,中国市场带来的压力尤其明显。本来这里贡献过30%以上全球销量,是当之无愧的大户,但自打拿下9.57万辆顶峰后就一路滑坡:第二年变成9.32万辆,再下一城7.93万辆,今年全年只有5.69万辆;今年前三季度更惨,同期又掉6%,只卖3.2万辆,占全球份额直接从30%多缩水到15%。

德国汽车业集体降温,保时捷销量三连跌,中国品牌抢跑新能源赛道-有驾

有人问是不是中国消费者突然不爱买豪华车?真不是,而是国产高端品牌太快长起来,加上保时捷自己电动化跟不上节奏。本土选手比如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智能配置越做越顺手,也越来越懂本地用户怎么用,大把原本考虑进口豪华品牌的人直接被吸走。而反观保时捷,当初口号喊得响,说什么几年内新车过半电动,到2030纯电比例80%+这些目标,可现实冷冰冰,新能车型占总交付才27%,远没达到预期;唯一撑门面的Taycan,今年前九个月也就12641辆,而且同比居然还跌10%。这种表现难怪中国客户兴趣寥寥,很正常。

德国汽车业集体降温,保时捷销量三连跌,中国品牌抢跑新能源赛道-有驾

除了失去主场优势,还有各路支出拖后腿。为了调整产品战略,他们不仅推迟部分纯电动车型上市,还延长老燃油和混合动力生产线,本来准备搞自家产电池项目最后也叫停,这堆动作累计烧掉27亿欧元以上。另外还有组织结构改革、电池采购一次性费用、美方加关税全搭进去,仅仅今年前九个月光关税这一项公司账上多花出去3个小目标(即3亿),全年估计要损失7个小目标。有网友吐槽:“造一辆新Porsche的钱,都快赶上一套房子。”

德国汽车业集体降温,保时捷销量三连跌,中国品牌抢跑新能源赛道-有驾

实话讲,不止一个保时捷遇冷,这是整个德国汽车圈子的缩影。“工业脊梁”的荣光如今有些褪色,多家大厂挣扎泥潭拔不出来,比如宝马集团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8.2%、净利缩水29%;梅赛德斯-奔驰同样不好过,上半年净利由61亿元断崖式减半至27亿元。一众企业抱怨美方加关税让他们很难受,但核心问题其实还是新能源布局慢一步、对市场变化反应迟缓,被同行甩开距离。

德国汽车业集体降温,保时捷销量三连跌,中国品牌抢跑新能源赛道-有驾

现在市面上的趋势特别明显,以前大家买燃油车图个身份,现在更多人算经济账、电费成本低于油费不少,自然倾向新能源。但偏偏德系老牌们既舍不得丢“奢侈品象征”的定位,又没法靠技术创新抓住务实用户,在智能系统、电池续航这些关键环节没有突围空间,该卷没卷起来,该拼的时候犹豫着脚步,自然吃不到红利。

德国汽车业集体降温,保时捷销量三连跌,中国品牌抢跑新能源赛道-有驾

此消彼长,中国自主品牌趁势起飞,用行动证明什么叫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从渗透率来看,如今国内新能源汽车已占整体销量四成多,总产量破千万台稳坐世界第一。不只是数量碾压,更重要的是技术底气足,例如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全球领先,比亚迪刀片电池/DM-i混动方案,小鹏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以及蔚来的换电站玩法,每一样都可以当作行业范本来说事儿。有意思的是,有些创新思路完全基于中国家庭真实需求设计,比如理想聚焦“大空间”,满足二孩三孩家庭出行痛点,让很多家庭一下子找到了归属感;蔚来则玩灵活升级服务,把一次性支付负担拆散,让消费门槛更亲民。这背后的逻辑,就是死磕用户体验到底,所以才赢得支持者不断壮大。

德国汽车业集体降温,保时捷销量三连跌,中国品牌抢跑新能源赛道-有驾

扩张步伐也是肉眼可见地快,比亚迪在欧洲东南亚双线推进,上汽奇瑞等陆续建海外工厂,“中国智造”正加速刷新世界地图。当外资巨头们纠结怎么守江山的时候,自主阵营已经开始争夺未来的话语权。从某种程度讲,新旧格局正在重塑,那句“追随者终将成为引领者”,放今天身上毫无违和感。

当然,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如果德系传统厂家继续固守陈规、不敢真正投身变革,那么输掉的不只是份额,还有存在感与影响力。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好处挺实际,高性价比、高科技含量的新车型越来越丰富,我们挑选余地空前充裕,也见证了一轮产业洗牌中的逆袭故事。当然谁最终笑到最后没人敢拍胸脯保证,不过至少眼下这个节点,中国汽车确实实现了一次漂亮的大跨步,有时候运气好坏就是这么玄学,却又藏着努力与选择里的必然结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