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半,杭州的高架桥像一根被洞穿的巨蛇,空空荡荡,照常期待着偶尔发困的司机和并不困的摄像头。这会儿,一辆小客车打着双闪停在路中间,有点像某种呆滞的告密者——它静静杵着,只剩仪表盘上的报警提示在努力提醒,这里有点不太对劲。巡逻民警上前,探头一看:驾驶位空着,唯一的人影正酣睡在副驾,甚至鼾声渐起——有时候,真相就这么赤裸,高效,丝毫不浪费观众的想象力。
再往前倒带,监控拉起了点懒散的悬疑感。夜宵摊、开门上车、点火离开。1点17分到1点18分之间,这位王姓司机用行动展示了什么叫“操作空间”:他从主驾换到了副驾,而同一时间,车上的二级自动驾驶系统还安然无恙地负责任务,毫无怨言,仿佛一位不懂人情冷暖、只按既定逻辑工作的机械保姆。
系统有规定,双手离开方向盘两分钟就警告,然后降速、退出辅助功能。但王某某本着“科技以人为本”的动手能力,预先“智驾神器”就位——一个骗得方向盘检测信以为真的小物件,把方向盘的孤独用假象遮掩过去。这下,系统也就被“照顾”得服服帖帖,全程不吭声继续开,主驾驶安静如谜,副驾驶却不设防线,令人想起费舍尔那句,“人类的进步,往往要靠一只不老实的手”。
据说智能驾驶的理想画面应该是人机协作——可在某些深夜,协作的另一半直接弃权,把自由和责任一股脑扔给了仍然“不明觉厉”的AI。20分钟的无人驾驶里,天公作美、路况平顺,才没有酿成新的酒后悲剧。这样的“高光时刻”,让人没法鼓掌——只能庆幸这一切发生在凌晨,而不是白天高峰时分。
事后检测,王某某体内酒精含量114.5mg/100ml。现实有时候和八股文一样刻板——醉酒驾驶,挂号入案。更令人玩味的是,王某某可不是第一次“老司机”——刚过去俩月,他刚因酒驾接受行政处罚。习惯真是个强大的朋友,尤其在它和侥幸心理肩并肩的时候。
再然后,就是新闻里那句“自动驾驶救了人一命”。华为高管靳玉志倒是颇为自信地总结:‘系统很棒,要不是有它,后果会很严重。’还顺道劝大家,‘目前喝酒还是要找代驾’。
技术有光环,也有盲区。在常规演示中,“智能驾驶辅助”是指引人入胜的未来,能给汽车增加一点仿生感;但在现实中,技术边界只是一层窗户纸。王某某靠着小发明欺骗了系统,却没能骗过法条。法条很古板,却拦得住一腔热血后的“灵感火花”——最后还是老老实实罚款、拘役,异常符合案例教科书的套路。
这事儿有些讽刺。一方面技术公司乐于展示“系统很棒”,可以弥补醉汉的短板;另一方面,用户并不屑于钻进陪练座,非得让辅助驾驶下场直播‘人类极限测试’。其实,AI能多聪明,终归是个打工工具,人在外面跑偏,它全力兜底——捞不回来就成了力所不能及的背锅侠。
不得不承认,人类和机器的信任始终微妙。多数人从没认真读过说明书,却深信“开了辅助驾驶就是自动驾驶”,连卖车小哥都摇头说“写得很清楚不能这样用”。但在自制力和侥幸心理面前,哪一纸警告不是尴尬的附件?借用我的职业口头禅:只有犯罪证明材料才不会说谎,剩下的都是一堆不合时宜的善意启示。
当然,如果不知道真相,只看情节,难免为AI的小心翼翼拍手叫好——毕竟在很多科幻故事里,机器永远比人类靠谱。可机器的“靠谱”不是自发的,它只是被动服从规则——而所有逃规则的尝试,迟早会回到法理的原点。
最后,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就挂这儿:倘若有一天,自动驾驶技术真的可以完全自控,司机在旅途中睡个好觉成为常态,出事了究竟该由谁负责?司机、厂商,还是那个看似无辜的AI系统?对今天的王某某来说,这个难题还遥远,可对每一个“未来已来”的黑科技操盘者,这又算不算一道必须预习的大考题?
如果你也曾想过,下一个夜深人静的路口,车辆自动切换成航向员,而你在副驾美美入眠——是不是该先捏一捏那个“智驾神器”,问问它:你到底是我的救命稻草,还是最后的审判证据?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