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白色轿车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停在上世纪老厂房门口。昏黄的灯光下,几个工人在吸烟,偶尔传来工具落地的金属声。隔壁车间,货车装不满,办公楼顶楼,财务室的灯一夜未熄——这不是犯罪现场,倒挺像国产车企转型期的常态风景。说难听点儿,胆子要有作案的劲头,心理承受力得比侦探还强。毕竟,活着才有戏唱,至于怎么唱,谁都没有剧本。
如果兜里最后一笔贷款快花光,你是赌一把搏未来?还是撤退收手,留着资本苟活?许多中国车企曾被这道选择题困得夜不能寐。那种失控感,不亚于法医勘查现场时,对着毫无线索的尸体发愁。转型、竞争,这事儿真没法靠拍脑门下结论,难就难在,明知道前面是坑,非得往前跳——不是傻,是别无选择。
比亚迪,公认的“逆风翻盘王”,在2010年到2013年那几年的局,几乎是把生死牌打了个遍。回头看那阵,“新能源”还只是个概念,大众连新能源字眼都读不利索。比亚迪偏偏扎进火坑,结果就一个字:惨。新车出厂,清一水没人要,库存像锈蚀的钢架越堆越高,资金链发出哀鸣,员工人心浮动,经销商一边退网一边吐槽,竞争对手还来挖墙脚。高管悄悄跑路,剩下的熬夜画饼、裁员PK、研究战略收缩——就是这时,比亚迪学会了一个技能:认怂。狠狠地在技术研发上砸进84个亿,光写零头都能给贫困县修公路。
这笔钱救了命。后来的比亚迪技术线突飞猛进,等新能源风口真正到来,翻身变成了“国货之光”。平心而论,比亚迪的幸运一半来自存活体质,一半靠“及时认错”并埋头做事。有些厂死于自信,有些死于侥幸,活下来的,大多低头认命补课。
再往西看,奇瑞。2008年那会儿遭遇金融危机,出口断货,“多品牌战略”变成了“多点开花,处处杂草丛生”。一个品牌不成,拆分N个,结果全军覆没。上市梦碎,核心技术空心化,还被供应商卡了脖子。企业家可能忽略一个事实:内斗比外敌更容易耗死人。裁掉无用品牌、“专注发动机自主研发”,奇瑞其实做的很技术宅,慢慢熬成了如今的国际市场赢家。举个不合时宜的例子,这种转型像法医清理多发损伤时,先切除坏死组织,再用有限资源保住主要功能,痛是一定的,活下来才有修复希望。
长安,也能算是“起初仗义疏财,后期独善其身”的典型。依靠合资品牌过了好日子,靠自己研发再起炉灶。合资的伞一撤,自主品牌成了最后的出路。别指望命好——只有战略对路才能活下来。新品牌试水,新能源多线开花,如今也慢慢挤进了主流,说明行业规律通用:“温水煮青蛙,想出锅得自己学会爬。”
吉利的“蛇吞象”故事颇有侦探片味道。2008年收购沃尔沃,这事儿搁当年,是几乎没人信的操作。有人担心学费交了命没了,有人笑话傻大胆不识时务。结果吉利反而借助沃尔沃建立研发中心,双向输出技术,孵化出领克品牌,活成了业界模范生。模式很简单——各玩各的,平等互助,避免大乱斗,也避免自废武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并购不是万能药,反而是容易内伤:章法不对,变成“赔本买卖”分分钟。
新势力这几年更像真人秀:昨天还风头无二,今天就吃老本。小鹏巅峰跌落,组织结构大换血,拼命往下扎堆,甚至请来业内大佬救急。蔚来差点断裂,靠收缩求生。他们活下来的秘诀,和老人厂一样:见好就收、死磕技术、精简产品。至于他们宣称的2025盈利目标,大概率只是公关策略,信则有,不信者只能继续观望。
至于零跑,烧钱速度按天算,最失败的S01车型回炉重造之后,才确定了自己的差异化路线。能不能逆袭?现在信号刚亮红灯,离绿洲还有一段路。塞力斯本想默默无闻,扑腾沉底后,抱住华为大腿算是“天降贵人”,智驾成了关键,问界M7起死回生——有钱有资源有平台,有时候比纸上谈兵更要紧。
讲到这里,中国车企的命运就像一本案卷。外部环境如金融危机和政策摇摆,是突发因素。内部战略嘛,大多输在自己手里。技术短板、分心扩张、头脑发热、品牌混战,这些都是老毛病,靠一时风口改不了,只能靠一场场活命手术。侦查思路用在企业经营,先控局面后查疏漏,脚踏实地比花拳绣腿实用多了。
说到底,中国车企转型史既讲生存,也写“治愈”。技术创新、战略调整、组织变革、人事刷新,核心在于能不能认清位置,快速止损,然后深耕自己最强的部分。至于以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的千层蛋糕到底花落谁家,还得看下一个案发现场。毕竟,这年头,行业黑天鹅和行业大佬的命运,只差一个抉择。
我倒是有个小小的问题:回头来看,那些挺过至暗时刻的车企,是凭什么度过危机?真的只是天时地利,还是士气、决心和底线作用更大?你如果是他们,站在生死关口,敢不敢真的孤注一掷?还是说,咱们每个人其实每天都在做同样的选择,只是规模没那么大、灯光没那么昏黄罢了。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