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有个说法,说年销30万辆是条生死线。讲真,这哪是生死线,这他妈是奈何桥。过了,你勉强算个阳间人,还能喝口孟婆汤换个姿势继续卷;过不了,直接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现在更狠,有媒体直接把线划到50万了,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这事儿的荒诞之处在于,一堆年销十几万,甚至几万台的车企,明明卖一辆亏一辆,亏得底裤都快当掉了,但生产线就是不敢停。为什么?因为这场游戏的名字不叫“做生意”,叫“比命长”。停产,就是当着所有投资人、供应商和经销商的面,表演一个当场自尽。这根输血管一旦被拔,神仙难救。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场极其魔幻的表演。车企老板们一边在发布会上眼含热泪,大谈梦想、用户和未来,仿佛自己是普度众生的活菩萨;一边回到办公室就对着财务报表捶胸顿足,心里默念道诡异仙。不装了,摊牌了,大家都是在苦苦支撑,靠着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吊着命,赌的就是对手比自己先倒下。
这套逻辑,百年前福特老爷子就玩明白了。T型车搞流水线,把价格从800多干到200多美金,直接把一堆手工作坊送去了见上帝。这个世界的底层法则就是这么朴素且残忍:规模。没有规模,你就是个屁。你有再牛逼的技术,再未来的设计,在成本这个“力大砖飞”的铁律面前,都是花里胡哨。
你以为现在车企卷的是冰箱彩电大沙发?是800V快充和激光雷达?是是是,这些都是。但这些只是摆在台面上的菜。真正的硬菜,是供应链的话语权。比亚迪为什么敢指着供应商鼻子说“给我降价10%”?因为它一年卖几百万辆,它就是供应链的衣食父母。供应商就算心里骂娘,也得笑着把价格打下来,还得说一句“谢谢迪哥赏饭吃”。
换成一个年销十几万的小品牌去试试?供应商看你的眼神,就像看一个即将成盒的倒霉蛋。不给你加价都算有职业道德了,还想降价?你以为你是谁?你算老几?这就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的精髓:我不好过,你们谁也别想活。最好的防御不是做什么金钟罩铁布衫,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大家一起在废墟里捡面包渣吃。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没有中间态。
我必须承认,我用“修仙”来比喻这个过程,有点过于中二了。但你仔细想想,除了修仙,还有什么词能形容这种一边吐血一边升级,随时可能走火入魔的操蛋状态?每家车企都在渡劫,价格战是天雷,技术迭代是心魔,现金流就是那口气若游丝的真元。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楼下那家开了倒、倒了开的拉面馆,老板换了三茬,但都坚持用一个碗。车企可能还不如那个碗。
更可怕的是什么?是品牌玄学。有些品牌,它是自带光环的,比如奔驰,比如特斯拉。你跟一个奔驰车主聊性价比,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个三叉星徽。是当你开着它去谈生意时,对方天然就会高看你一眼的那个“势”。这个东西,你没法用成本计算。
特斯拉也一样。我作为一个真的拥有过特斯拉的人,我太懂那种感觉了。车机死机、雨刮乱刮、异响不断,这些都是小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当你买了特斯拉,你就自动加入了“特斯拉教”。你不能说它不好,因为说它不好,就等于承认自己是个花了三十万的傻子。你必须维护它,神化它,把它的一切缺点都解释为“极客精神”和“不拘小节”。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这些品牌的用户,他们在买车的那一刻,就已经把脑子里的性价比计算器给砸了。他们买的不是交通工具,是信仰,是图腾,是通往某个阶层或者圈子的任意门。
所以你看,市场被割裂成了两个极端。一头是比亚迪这种,用极致的规模和成本控制,把所有对手按在地上摩擦的“雷电法王”;另一头是特斯拉、奔驰这种,用品牌玄学构建结界,免疫一切性价比攻击的“道祖”。
而夹在中间的那一大票,是最惨的。他们既没有规模优势,又没有信仰加持。想走高端,品牌力撑不起来;想走低端,成本又干不过比亚迪。他们的处境,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了水里,四周全是鲨鱼。他们能做的,就是拼命挣扎,能多扑腾一下,就是一下。加大加大加大。但能活,就是能活。
妈的,这根本不是做生意,这是黑社会抢地盘!
所以,你现在明白那些车企为什么亏钱也要生产了吧?因为生产线一转,就代表故事还在继续,投资人就还有幻想,用户就还敢下单。这就像一场大型的舞台剧,所有人都知道台上的演员快撑不住了,但只要灯光没暗,音乐没停,戏就得往下演。谁先离场,谁就输了。
那么回到我们消费者身上,这事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买车,尤其是一些新势力品牌的车,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玄学对赌”。你不仅是在赌这台车的产品力,更是在赌这家公司的生命力。你赌它能活到你换下一辆车的时候,赌它的售后不会一夜之间人间蒸发,赌你的爱车不会成为一台停在路边的“绝版电子垃圾”。
所以,是不是应该只买那些大厂的车?从纯粹理性的角度看,是的。但这个世界如果只剩下理性,那也太无聊了。有时候,看着那些在悬崖边上疯狂整活,试图用一个骚操作逆天改命的品牌,也挺有意思的。他们就像悲情的英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你买下他们的车,就像是给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投了一张赞赏票。你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者,你成了这场史诗级大逃杀的参与者、见证者。就问你刺激不刺激?反正,巴菲特那句“美国曾有2000家车企,活下来的只有3家”,现在听起来,已经不是警告了,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只是这一次,舞台在中国,演员更多,剧情也更加炸裂。我们都在第一排,看戏。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