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走的是“全球组网”的路子。
它没硬啃全自研,而是找最顶尖的伙伴搭班子:和宁德时代合资的“时代吉利”工厂,2025年产能拉到80GWh,专供神盾电池;
收购魅族后,车机系统FlymeAuto的底层代码和手机端打通,用户手机里的导航、音乐,上车不用连蓝牙直接续上,这种协同性,比亚迪的DiLink系统目前还没做到。
还有欧洲研发中心,专门对接沃尔沃的底盘技术,极氪001的空气悬架调校,就是靠瑞典团队做的,这套底盘在欧洲市场的反馈,比同价位的Model Y还高3个百分点。
客观来讲,比亚迪是把产业链“扎在自己地里”,吉利则是把全球资源“串成了网”,各有各的门道。
再看怎么抢市场,两家的打法完全不一样。
比亚迪喜欢“单点爆破”,就拿三四线城市来说,宋PLUS DM-i 2025年上半年在这些地方的市占率超过35%,比第二名的哈弗H6高出一倍还多。
为啥?
因为它把混动车型的入门价压到了12万内,还解决了续航焦虑:亏电油耗4.2L,加满油加充满电,跑个800公里没问题,这对经常跑长途的家庭太友好了。
有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比亚迪在三四线城市的新能源订单,60%都是冲宋PLUS来的。
吉利则是“分层渗透”,从10万内到40万以上都布了局。
10万内靠银河E5 EM-i,把混动车型的价格拉到8.98万起,直接抢传统燃油车的用户;
20-30万靠领克08 EM-P,智能驾驶能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的高速路;
40万以上靠极氪009,2025年上半年订单破2.3万辆,其中70%是企业采购,像阿里、腾讯的商务车队都订了这车。
话说回来,比亚迪是靠一款车“打穿”一个市场,吉利则是用不同品牌“包圆”不同人群,这两种打法,在2025年都吃到了红利。
光卖得多不行,得看赚不赚钱,这两家的利润来源差别很大。
比亚迪靠的是规模红利,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214万辆,虽然单车利润只有1.8万元,但架不住量多,总利润还是冲到了385亿元。
不过这里有个点要注意,它的利润里有30%来自电池外供,要是哪天外供订单少了,利润就得受影响。
而且比亚迪的用工规模超13万,人均利润5.9万元,比吉利差了不少。
吉利的利润则靠“品牌溢价”撑着。
沃尔沃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18.5%,比比亚迪整体毛利率高12个百分点,光XC60一款车,就贡献了吉利集团15%的利润。
还有极氪,009的单车毛利率超过20%,软件服务收入也在涨,用户选装高级智驾包的比例达45%,这部分收入几乎是纯利润。
客观来讲,比亚迪是“薄利多销”,吉利是“厚利少销”,2025年这两种模式都活得不错,但长远看,吉利的利润结构抗风险能力可能更强些。
最后聊聊全球化,这才是决定未来地位的关键。
比亚迪走的是“技术输出”路线,2025年在泰国、巴西的工厂都投产了,泰国工厂不仅产车,还建了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当地电网不稳的时候,电站能给工厂供电,还能反哺周边社区。
有消息称,比亚迪正在和巴西政府谈,要把这套“车-储-网”模式复制过去,要是成了可不是卖车这么简单,而是输出能源解决方案了。
不过比亚迪在欧洲市场还没打开局面,2025年上半年欧洲销量才8.3万辆,比吉利少了4万辆。
吉利则靠“品牌并购”站稳脚跟。
它借沃尔沃的渠道,把极氪001送进了欧洲,售价4.5万欧元,比国内贵了10万,但因为底盘调校符合欧洲人的驾驶习惯,订单还不错。
在印尼,吉利和当地车企合资建厂,生产的缤越燃油车,2025年上半年市占率超12%,比丰田威驰还高。
更聪明的是,吉利在中东市场搞“燃油+新能源”组合,卖一辆极氪X,就搭配卖一辆远景X6燃油车,这样既满足了不同用户需求,又稳住了销量。
话说回来,比亚迪的全球化是“带着技术闯”,吉利是“靠着老牌子进”,目前看各有进展,但谁能先在欧美主流市场站稳,还得再看两年。
最后总结:
2025年的比亚迪和吉利,就是我国汽车行业的两个“标杆”:一个把产业链做深,靠规模和技术硬闯;
一个把资源整合做活,靠品牌和协同赚钱。
没有谁绝对更好,毕竟市场需求不一样,有人看重性价比,有人追求高端体验。
但不管怎么说,这两家的竞争,最终是把我国汽车的全球地位抬上去了,以前是跟着别人学,现在是别人跟着我们看。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本文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我们尽量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