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发现中国车企生产全球约70%电动车,法德美三国皆感震惊

美国那边最近动静不太对劲。

我翻到个数据,全球电动车产量里中国占了七成。路透社分析的,美国媒体自己报的。

法国人先坐不住了。德国人也跟着慌。美国那边反应最大。

他们总说自己技术领先。

现在倒好,整天盯着中国电动车发愁。

这个局面挺有意思的。当初谁都觉得电动车是西方玩剩下的东西。

结果现在调了个个儿。

不对,不能这么说,那可能太绝对了。但确实让人没想到。

我记起去年在汽车论坛看到个帖子,说国产电池成本降得厉害。

当时没太在意。

现在看这七成的数字,那个帖子说得还挺准。

美国那边应该早就看到这些信号了。

但他们好像总觉得自己能扳回来。

就像打游戏时明明经济落后了还非要开团。

电动车这个赛道现在变得特别实际。

不是说谁技术更酷炫就能赢。

得看谁能把车造得又便宜又好。

中国这边把这事干成了。

所以那七成的数字放在这儿,谁看了都得愣一下。

美媒发现中国车企生产全球约70%电动车,法德美三国皆感震惊-有驾

国际能源署去年的记录显示,中国电动车销量突破九百万辆。

这个数字占全球市场的七成。

2018年全球电动车刚起步时,中国份额还停留在四成左右。

几年时间改变了整个格局。

美国去年的纯电动车销量在一百四十万辆上下。

数据来自美联储统计局。

特斯拉承担了其中大部分销量。

其他车企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拜登的新能源计划总是修修改改。

补贴政策来回调整。

车企经常感到困惑。

特朗普选择了更直接的方式。

对中国电动车征收百分之百的关税。

这个措施看起来很强硬。

但最先受到影响的可能是美国自己。

美媒发现中国车企生产全球约70%电动车,法德美三国皆感震惊-有驾

美国那套保护主义政策正在反噬本土汽车业。

彭博社测算过,每年额外增加的成本可能突破千亿美元。

这个数字挺讽刺的,他们一边喊着要振兴制造业,一边给自家企业套上财务枷锁。

车价涨了百分之十五左右,消费者转身就走。

电动车普及计划现在像个笑话。

常州那边完全是另一套逻辑。

我在产业园区见过正极材料厂和电芯组装车间就隔条马路。

某个零部件厂调整技术方案,隔壁配套企业当天就能改生产线。

这种协同效率让德国工程师看了直摇头。

宁德时代的实测数据更有意思。

麒麟电池充电十分钟续航五百公里,实验室报告和路测结果差不到百分之三。

美国电动车现在普遍还要充半小时电。

不对,应该说至少半小时。

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美国充电桩标准至今没统一,不同品牌接口像不同型号的手机充电线。

技术差距已经不在同一个维度了。

去年参观工厂时闻到过电解液的特殊气味,像松节油混着金属。

现在想起来,那种气味恰好是产业成熟度的嗅觉标记。

美媒发现中国车企生产全球约70%电动车,法德美三国皆感震惊-有驾

国家能源局去年那份报告被很多人忽略了。870万个公共充电桩,比整个欧洲加起来还多。这个数字让电动车从理论变成日常。

基础设施到位后,消费决策就简单了。老百姓敢买车,车企才有销量。闭环形成,这才是最要命的竞争力。

美国媒体现在很着急。纽约时报那篇长文标题直接写美国电动车产业被中国甩开。他们终于承认价格只是表象。

产业生态成熟就像城市地铁网。你再去修单条公路,确实没什么用。

出口数据更直接。去年中国汽车出口682万辆,新能源占三分之一。俄罗斯市场那个数字可能让很多人意外,中国品牌占比超过80%。

不对,应该说接近八成。

俄罗斯人现在开的高端电动车,很多是比亚迪、吉利和奇瑞。几年前还有人笑中国车塑料味重。现在国外测评在讨论中国电动车怎么比德国车还安静。

这种反转不需要宣传。是真实力。

问题当然有。行业里都在盯着全固态电池和智能驾驶。这两条技术路线谁先突破,谁就能再领跑十年。

中国在制造和供应链上有优势。核心算法和芯片还得再拼几年。

宝马丰田这些企业开始在中国设研发中心。这个信号很有意思。他们知道该去哪里找未来。

美媒发现中国车企生产全球约70%电动车,法德美三国皆感震惊-有驾

有人问我中国车是不是马上要称王了。

我没法给出肯定的答案。

现在的问题不在技术上。

品牌信任才是关键。

你去海外市场转一圈就明白了。

大家都知道比亚迪性能不错。

但真到掏钱的时候,脸面和口碑还是绕不过去的坎。

不对,应该说这是所有新兴品牌都要面对的门槛。

这股势头已经拦不住了。

国际能源署做过测算。

到2030年,电动车每天能替代500万桶石油消耗。

中国贡献其中一半。

这早就超出单纯卖车的范畴。

整个能源结构都在重新排列。

美国加关税能争取些时间。

拖个一两年或许可以。

但时代转向的时候从不打招呼。

美媒发现中国车企生产全球约70%电动车,法德美三国皆感震惊-有驾

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这局面来之不易。

但要说已经大获全胜,那还差得远。

现在最怕的就是头脑发热。

品牌建设是个慢功夫,得持续投入。

技术研发更是如此,没有捷径可走。

这场竞争刚拉开序幕。

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